2018年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II(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息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 )。
A. 从众
B. 归因
C. 沟通
D. 角色
【答案】A
【解析】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 每一问题都给出若干可能的答案,被调查者从中选择认为恰当的一个(有时是多个)答案,这种方法称为( )。
A. 有结构式谈话法
B. 结构问卷
C. 访谈法
D. 问卷法
【答案】B
【解析】结构问卷中,每一问题都给出若干备选答案,被调查者从中选择认为最恰当的一个(有时是多个)答案。无结构问卷中,问题虽然是统一的,但未给予任何选择答案,被调查者可自由作答。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口头交谈来搜集资料的方法。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
3. 针对愿意供述而未能如实供述的罪犯的有效对策不包括( )。
A. 审讯方式方法灵活多变,因人施审
B. 采用暗示性的提问方式
C. 允许被审者思考,不轻易打断其思路
D. 态度和蔼
【答案】B
【解析】针对愿意供述而未能如实供述的罪犯的有效对策有:①审讯方式方法灵活多变,尽
量做到因人施审;②允许被审者思考,不轻易打断其思路;③注意缓和审讯时的紧张气氛,减轻被审者的心理压力;④善于发现、指出被审者供述中的遗漏之处和识别与事实不对之处;⑤提供线索,帮助被审者理清思路,启发回忆;⑥提问时用词简明,准确,通俗易懂;⑦审讯前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⑧态度和蔼,避免简单粗暴和刺激性语言;⑨避免暗示性的提问方式,防止指供、诱供等。此外,执法人员认为应该讲究审讯环境的布置和安排,服刑人员则把这些看得无关紧要。
4. 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稳定联系,这体现了归因的( )。
A. 不变性原则
B. 特异性原则
C. 一致性原则
D. 折扣原则
【答案】A
【解析】归因的不变性原则即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个特定原因在许多不同条件下总是与某个结果相联系;同时,如果这一特定的原因不存在,则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则人们就可以把这一特定结果归于那个特定原因。
5. 在社会交换论者看来,爱情发展阶段不包括( )。
A. 取样与评估
B. 互惠
C. 承诺
D. 稳定交往
【答案】D
【解析】根据社会交换论,爱情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①取样与评估。互不相识的双方在某一群体中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②互惠。在此阶段,双方尽可能交换收益,即为对方提供收益,也从对方获益,同时力求降低成本。③承诺。双方认为从对方得到的收益大于从其他异性那里得到的,因此停止与其他异性的交往,开始一对一频繁交往。④制度化。双方都觉得离不开对方,又担心对方离开自己,希望能通过契约形式将双方关系制度化。
6. 有关从众的研究发现: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会( )。
A. 越高
B. 越低
C. 不变
D. 难以确定
【答案】A
【解析】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
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个体在下列的情境中比较容易发生从众现象:①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时;②群体极具吸引力并有高度的凝聚力时;③个体感受到群体成员个个能干,自己却无法胜任时;④个人的反应将会被群体大众所知道时;⑤群体至少具有三个成员,并且他们的反应一致时;⑥在鼓励遵从社会准则的文化背景下时。
7. 我国学者在PM 理论基础上提出CPM 理论。其中,C 是指( )。
A. 工作绩效
B. 群体维持
C. 领导者的模范表率作用
D. 群体关系
【答案】C
【解析】我国学者在PM 理论基础上提出CPM 理论,其中,P 是指工作绩效,M 是指群体维持,C 是指领导者的模范表率作用。
8.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 )的机制。
A. 继续社会化
B. 终身社会
C. 早期社会化
D. 再社会化
【答案】D
【解析】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被称为再社会化。再社会化还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9. ( )不是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中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A. 传递者
B. 反馈
C. 情境
D. 接受者
【答案】B
【解析】霍夫兰德等人提出态度转变模型,认为态度的转变包括四个因素:①传递者;②沟通信息;③接受者;④情境。
10.如果一个人认为他是被关心和爱护的、被尊敬和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属于互相交流和负责任的网络,那么他就具有( )。
A. 自我概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