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关于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正确的说法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①生理自我: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始于出生第八个月,三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这阶段大致从三岁到十三四岁,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③心理自我:这阶段需时十年,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
2. 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取决于个体的( )。
A. 社会角色
B. 社会意识
C. 自我意识
D. 社会知觉
【答案】C
【解析】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行为。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因此答案为C 。
3. 小明平时温文尔雅,但有一天大家都在乱“起哄”时,他也表现出粗鲁无礼,这是一种( )。
A. 从众现象
B. 服从现象
C. 去个性化现象
D. 社会助长现象
【答案】C
【解析】去个性化指个人在群体中处于相对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个人在群体情境中可能失去自我认同感和责任感,失去自我控制,行为放肆,表现出独处时通常不会作出的行为。
4. 在归因过程中,我们通常认为机遇是( )。
A. 内在的稳定的西素
B. 外在的稳定的因素
C. 内在的不稳定的因素
D. 外在的不稳定的因素
【答案】D
【解析】机遇属于外在的不稳定因素。
5. 地震使人们都变得赤贫如洗,没有什么区别。在这一条件下,人与人交往、合作的社会地位障碍几乎完全消失,共同的地位、共同的模样促进了相互之间的接受。这种现象被称为( )。
A. 共同事件效应
B. 隔绝人效应
C. 沦落人效应
D. 赤裸人效应
【答案】D
6. 社会认知论源于( )。
A. 精神分析学说
B. 拓扑心理学
C. 格式塔心理学
D. 行为主义学说
【答案】C
【解析】社会认知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源于20世纪20~3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克勒和魏特海默等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
7. 群体规模影响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一般在( )影响最大。
A.1人〜3人
B.3人〜4人
C.4人〜6人
D.10人以上
【答案】B
8.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
不同的解释。
A. 态度链
B. 原因群
)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 )有
C. 控制源
D. 行为组
【答案】C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罗特(
向的理论,他
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根据人们对生活事件的控制源的不同解释,可将人分为外控型和内控型。
9. 父母训斥自己孩子的行为是( )。
A. 亲社会的侵犯行为
B. 反社会的侵犯行为
C.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D. 不是侵犯行为
【答案】A
【解析】亲社会侵犯指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侵犯行为。例如,司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教师或父母对儿童的适当的惩罚等。这些作为虽然具有潜在伤害性,但是合乎社会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是积极的,其目的不是伤害,所以是亲社会的,称之为亲社会侵犯行为。
10.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 )的机制。
A. 继续社会化
B. 终身社会
C. 早期社会化
D. 再社会化
【答案】D
【解析】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被称为再社会化。再社会化还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了控制点的个体归因倾
二、简答题
11.简述社会影响的种类。
【答案】社会影响包括说服、从众和服从、去个体化、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等。
(1)说服
说服是指向对方阐明和分析道理,使之接受,并试图使其态度、行为朝特定方向改变的一种影响意图的沟通。
(2)从众与服从
①从众是指个体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的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