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884普通心理学、心理学流派与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它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原因,历来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观点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人的先天特性,来自人们的基因,可以遗传。②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③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其影响因素包括:①文化因素;②情境因素;③家庭成员的行为;④学校、同伴与媒体的影响;⑤受助者特征;⑥助人者特征等。
2. 从众
【答案】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助人情境中跟随大家旁观,暴乱中跟随大家一起破坏等;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俗,习惯,传统等等。
3.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
【答案】社会助长指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在场旁观,从而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其内容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共同活动效应,另一种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观众效应。其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但是随着任务难度的増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甚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和个体对任务的熟悉程度。
4. 社会交换理论
【答案】社会交换理论是霍曼斯等人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理论。代表人物是霍曼斯、阿当斯和沃尔斯。其主要思想来源是功利主义经济学、行为主
义心理学和人类学。其理论要点包括:①客观上存在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如动物与人有寻求最大奖赏和快乐与尽少付出代价并避免痛苦的倾向。②人的社会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一个人以行动带给别人以好处,并迫使对方做出互惠的行动,造成一种公平的关系和相互获益,那么这种相互作用的行为与关系就会得到继续与发展,否则就会减少、疏淡或停止。③分配公平原则。阿当斯、沃尔斯特等进而将其发展为公平理论。认为每人所得到收益(报酬)与他的投入(代价)遵循一定的比例,即收益越多,投入也越高。在双方交往中,人们会权衡自己的收支与对方的收支,采取各种行为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二、简答题
5. 你怎样理解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机制?
【答案】青少年社会化是指学龄中期儿童在前期发展水平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形成青少年所特有,同时又为社会所接纳的心理一行为模式的过程。青少年社会化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引导机制
在中国,由于社会统一性程度很高,社会对于某种社会角色,特别是社会责任相对单一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角色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着高度一致的理解与期待。因此,身处特定社会位置、担负某种社会角色的人们,特别是进入正式社会化机构一各种学校,以接受社会化为主要任务的儿童与青少年,其社会生活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中国儿童与青少年,无论生活在哪一个具体的地区,也无论他们自身的特点如何、家庭背景如何,他们有着一致性程度很高的社会化环境,并由此建立起高度一致的社会化经验。
(2)社会比较机制
儿童进入青春期之后,由于身体迅速成长、性发育趋于成熟及自我意识广度与深度的飞速发展,他们产生强烈的自我评价需要。只有在明确评价和确认自己的状况后,才能明确自己作为主体同别人及周围世界的关系,以及对所处环境中的他人及其他客体应当怎样行为。在许多情况下,社会比较是人们形成明确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
(3)社会学习机制
社会学习机制对于解释人们的社会化,特别是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化有着主要价值。青少年由于自主生活领域不断扩展,他们的观察学习经验也在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当代青少年的很多行为、观念与行为方式不是来自于系统的教育途径,而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他们所认同、崇拜的对象,也往往是来自于他们特定的观察经验。
(4)亚社会认同机制
生长在不同城市的青少年在许多问题上的价值倾向和态度都是有所区别的,他们在许多方面也倾向于选择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甚至,在同一个城市,不同居住区也在许多方面有着不同的文化模式。亚社会与大社会的不相一致,常常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产生冲突的根源。当亚社会对青少年有着与大社会相冲突的要求或期望时,如果这种冲突被青少年意识
到,他们就会产生究竟是适应大社会还是认同亚社会的强大压力。一般而言,青少年还处于自我价值系统形成阶段,因而这种压力常常难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消除。
6. 社会在不同时期暴力犯罪的比率也是不同的。你如何解释这种差异?
【答案】暴力犯罪的比率因社会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种现象主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在社会动荡的时期,暴力犯罪比率较高。混乱的社会秩序、动乱的社会环境易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即出现了去个性化状态,从而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暴力犯罪等行为増加。如在我国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盛行,许多无知的人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肆无忌惮地践踏法律,进行打、砸、抢、抓,侵犯人身权利、侵犯财产,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致使社会秩序混乱,暴力犯罪比率大幅增加。
(2)在社会稳定的时期,暴力犯罪比率较低。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得到来自社会和群体的承认、保护、尊重、友谊、力量等,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和谐;再加之政府对犯罪的高度重视、出台的各种相关政策,以及社会各界对暴力犯罪不同程度的防御与打击,从而使得暴力犯罪的比率有所降低。以我国的历史情况为例:1978年以后,面对日益增多的暴力犯罪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8个单位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接到这一报告后,对该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与关心,并于1979年8月17日以党内58号文件的形式,迅速批转了该报告,要求全党立即行动起来,高度重视暴力犯罪问题。通
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有效地预防了人们暴力犯罪的发生,从而使得暴力犯罪増长的趋势有所缓减。
7. 你怎样理解侵犯的原因?怎样估价侵犯的普遍性问题?
【答案】(1)侵犯的原因
①情绪唤起水平
a. 个人的总体情绪唤起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一般化非特异性的唤起水平的提高,会直接导致人们侵犯性的增加。
b. 特异性的唤起水平,如身体运动、性唤起等,也会改变人们的侵犯性。如暴力色情的宣传会通过增加人们的性唤起水平的途径,增加人们的侵犯性。
②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
a. 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高,个人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和思考问题,其以别人痛苦为后果的侵犯行为也就越难于发生。
b. 自我控制也是直接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因素。当个人的责任行为意识增强,侵犯行为的强度会明显下降。当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下降时,侵犯行为会明显増加。
③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
a. 研究表明,当社会对一种特定社会角色较为容忍时,人们的侵犯性会明显増加,这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