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0201中国哲学史复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心即理(陆九渊)

【答案】“心即理”是南宋陆九渊提出的心学命题。他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认为“理”是宇宙之内,万物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赋予的伦理; “心”是指求学问道以明理之心。从本原上看,理对于心,是天之所赋:从实践生活上看,心理关系主要通过“公”、“同”来实现合一的。他主张通过克除私欲,将心提升到理的层面上,这是合心于理式的“心即理”也是陆九渊心学的重心所在。

2. 气种

【答案】气种是王廷相为了回答“统一的气为什么能够产生不同的万物”而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万物在宇宙原始物质(元气)中都对应着一种潜在的种子,由于这些种子是不同的,所以由这些“种子”决定的天地万物也是千差万别的。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气种”是具有稳定性的。他提出:“万物巨细柔刚,各异其材,声色臭味,各殊其性。阅千古而不变者,气种之有定也。人不肖其父则肖其母,数世之后,必有与祖同其体貌者,气种之复其本也。”

3. 柔弱胜刚强

【答案】“柔弱胜刚强”是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中的著名论断。老子非常重视柔弱的作用,后人常以“守柔”来概括老子思想的特征。柔弱蕴含着广阔的生机,具有阔达的发展前景。刚强是事物走向死灭的前兆,已经包含了灭亡的趋势。柔弱胜刚强是宇宙间普遍的规律。在人的生活中,也应以“柔弱”为原则。具体表现为:

①谦下:“善用人者为之下”;

②守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③不争:“圣人之道,为而小争”。

只要能够做到这几点,最终能由下变上、由后成先、由不争到天下莫能与之争。该论断包含了老子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其“无为而不为”的境界。

4. 太虚即气

【答案】“太虚即气”是北宋哲学家张载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命题。张载认为世界统一于气,气聚则形成万物,气散则形成“太虚”万物与“太虚”是气不同的存在形式。太虚就其普遍性而言是“至实”就其本然的存在状态而言则是“太虚”。气是“至虚”与“至实”的统一,虚实统一的特性使“气”可以转化成各种事物,成为世界的本原。

5. 《周易略例》

【答案】《周易略例》是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的著作,是王弼总论《周易》主要思想的一组论文,共7篇。王弼的《周易略例》和《周易注》相互配合,集中反映了他的《易》学观点以及解《易》方法论。该书使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解读《周易》,系统总结了读《易》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原则,抛弃汉代解《易》的象数路线,指出理解《易》的新学术路向。他主张要“忘象以求其意”提出了“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解《易》方法。《周易略例》与《周易注》相得益彰,扫除了两汉以象数、谶纬解《易》的学风,开创了一种注重义理的新学风。玄学贵无论“以无为本”提出这个本依靠存言、存象是不能得到的,只能于言象之外体会。

6. 一心二门

【答案】“一心二门”论出自于《大乘起信论》,为印度马鸣所作,由南梁的真谛译出。“一心”是指我们的心; “二门”是指真如门和生火门。“真如门”是指觉悟,是心的纯洁清净; “生火门”是迷妄,是小断被欲望、念头纠缠。“一心二门”阐述的是人一生之中本心不断在觉悟和迷惘中徘徊,实质是对人的思维、心理运行的机制的描述。

7.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答案】“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出自陆九渊的《与李宰书》,是陆九渊的重要哲学命题。“理”是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而又为自然和社会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 “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陆九渊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这一命题虽然没有否认“心”外还有“理”也没有直接肯定“心”是世界的本源,但它认为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表现。它以主观的思维代替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把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歪曲为完全同一的关系,抹煞了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最后用主观吞并了客观。

8. 非命

【答案】非命是墨子关于社会政治理论的十大主张之一。“非命”论极力反对定命论,目的是为了高扬人的能动精神。墨子反对“定命论”的原因有:

①定命说使人相信命运而不强力从事,因而使赏罚失去作用,人伦遭受破坏,社会出现混乱; ②定命说宣传天、鬼之外还有另一种力量存在,这与天、鬼的绝对权威相矛盾。他认为天鬼是宇宙的主宰,其赏善罚暴的根据在人的行为:行善者得赏,作恶者受罚。他的非命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次把人的主体性以系统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非命论反映了墨家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简答题

9. 简述陆九渊的立志说。

【答案】(1)立志是内在本心的确立

按照陆九渊的观点,一个人尽管可以刻苦地依照道德律令去行动,但是如果不是出于本心而

发动的自觉行动,这种道德行为也是他律的,所以他非常重视立志。立志就是要挺立起自己的道德主体,提高道德的自觉和自主性。他认为那些读书只会去弄清楚文章意思的人不能算有志之人,立志是内在本心的确立。

(2)立志靠主体内在的自觉

陆九渊认为立志是要依靠主体内在的自觉,而不能是依靠外在的帮助建立起来的,所以他比较强调“自”之作用。一切道德和不道德的行为,都是主体自己选择的结果,要想成就道德行为,也唯有从自己内部挺立起道德主体,即“大做一个人”。

(3)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他还提倡“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其根本目的也是要人立志。象山的这些言论的确可以鼓舞人,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他超绝于物的光明峻拔的人格。

10.试述谭嗣同“仁学”体系中以太一仁一心力说的基本内容。

【答案】以太一仁一心力说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宇宙观思想。

(1)“以太”

“以太”(Ether )是经典物理学的概念,它被设想为一种不同于实物粒子的充塞空间的物质。谭嗣同将“以太”作为其宇宙观的基石。他认为,“以太”是“原质之原”以太构成化学元素,进而构成宇宙万物,世界统一于“以太”。

(2)“仁”

谭嗣同不仅从物质方面认识“以太”还把物质性的“以太”同精神性的“仁”、“心力”等同起来。认为“仁”是世界的本源,而“以太”只是体现“仁”的“通”这一性质之工具。

(3)“心力”

谭嗣同认为“心力”无量,无可比拟,也即佛教法相宗所谓的“藏识”也称“第八识”、“阿赖耶识”。

(4)评价

谭嗣同自近代自然科学的“以太”说出发,经过思辨“仁学”的中介,最后归于唯意志的“心力”说。从思维方法上来看,是由于科学和哲学混淆小分的结果; 在现实取向上,以太一仁一心力说是谭嗣同为其“冲决网罗”的战斗精神而设立的形上依据。

11.颜元“习行”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习行”是中国清初颜元哲学思想的重要概念,他把求学问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力一法总结为不断实学、实习、实行。强调在习行上做功夫,由此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1)颜元将格物解释成“犯手实做其事”强调实践的重要,反对反观内心或者是悬空求理的格物方式。

(2)颜元反对“全体大用”的空头理论,认为那种境界很高,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只需要精通六艺中的一艺就可以了,不必去追求“全体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