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104中国哲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变、化

【答案】“变”、“化”是张载认为的气化的两种形式。他认为“由气化而有道之名”把气化的过程规定为道的内容。在他看来“变言其著,化言其渐”。即对于一个变化过程来说,变是指显著的变化,而化则表示一种逐渐和细微的过程。变化二者也是相互关联的,从变到化,是由显著的过程转变到细微的过程,即“由粗入精”。渐变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显著的变化,用显著的变化来显示细微变化所积聚的结果。“变”、“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其理论形式虽然简单,但也表现了理学早期建构本体论、宇宙论的努力。

2. 涤除玄览

【答案】“涤除玄览”是指洗去内心的尘垢。《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览”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监”即古“鉴”字,“玄鉴”是指玄妙的镜子,即人们的内心。老子认为认识“道”不同于认识其他事物,需要“涤除玄览”保持内心的澄明之境,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碍与干扰,采用一种直觉的体验方式,才能领悟“道”的真谛。

3. 重玄

【答案】“重玄”是两晋隋唐时期影响非常人的一股哲学思潮,注重玄理思辨。“重玄”思想上承先秦老庄道家思想,后启郭象《庄子注》哲学思考,为儒、道、释三教所融摄、应用。其涵盖范围广,但外延都有其理论依据,不可混作一体。

4. 性日生日成

【答案】性日生日成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用以表述人性生成变化的哲学命题。他认为,性在人出生以后,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天命”的过程不仅仅在出生的那一刻,也在人的后天成长过程中。即人性是个发展的过程,性的成就也不能忽略后天的因素。但是他也不反对有先天的道德原则,人初生时候获得的性是是善的,这个层次的性人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然而,在人出生以后,人就拥有选择的能力,可以自己进行选择。这时候,由于后天习性以及感性情感好恶,就会不辨好坏,从而人性也会随之改变。王夫之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人性,包含着相当深刻的道理。

5. 崇本举末

【答案】崇本举末是王弼在《老子注》中提出的命题。王弼在阐释“以无为本”的有无观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崇”是指举用。王弼明确指出:“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可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 用夫无形,

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在此,“崇本”是为了“举末”。“举末”是指举用作为枝末的万事万物。由此可见,“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是不矛盾的,两者皆推崇根本而养息或举用枝末。王弼还在《论语释疑》中提出:“予欲无言,盖欲明本。举本统末,而示物于极者也。”其中“举本”是指举用根本,即对“崇本”的具体表现,即将“崇本”变为现实的行动,以便服务于现实的政治; 而“统末”就是把具体的万物归于一本。

6. “独化”

【答案】“独化”是郭象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天地间任何事物的生成变化,皆各自独立,都是无条件无原因的。《庄子·大宗师注》说:“天之所生者,独化也。”“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如果要寻求事物生化的原因与条件,那么原因之前还有原因,条件之外还有条件,推致必将无穷无尽,因此说:“卒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虽然表面上万物相互之间“玄合”但实际上万物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事物各自“独化”相互间没有转化的关系。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否定造物主的合理因素,但它也带有偶然论的神秘主义倾向。

7. 前识

【答案】前识是指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韩非在认识论上主要继承了荀子的思想,他认为人要获得认识,必须接触客观事物,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他反对脱离客观事物规律的冥思苦想,他说:“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解老》)“前识”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妄想、臆测。韩非认为:“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他反对主观成见和猜测,指出只要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办事,就不会不成功。

8. “治众者至寡”

【答案】“治众者至寡”是王弼提出的命题。王弼的哲学以“无”为体,以“一”为本。他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 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其中“一”即为“道”也就是“无”。一是本体,能统领万有,且能派生出万有,是万有差别的出发点,并且是万有的最后根据。一派生出万物,因此一为万物之本原。王弼把一、多关系贯彻到社会政治观上,提出了一以统众、以寡治多的原则。因为他认为“一”具有统领的、根本的地位与作用,“多”只是末,只是用,因此是“一”统“多”即“寡”治“众”。

二、简答题

9. 理一分殊

【答案】“理一分殊”由朱熹提出,包含两种意思:其一是指理物关系; 其二是指理事关系。

(1)理物关系

“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但这个分不是剖分,而是万物各自享有规定自身之一理,

“分”既表明物物之性“未尝不殊”但又统之以“天下之理未尝不一”在“分”中体现“理”之广大精微。朱子用“月映万川”和“随器取量”二例来阐明理物关系。

(2)理事关系

朱子多把“理一分殊”之分读作份。因为事之所事及施事者,都与人密切相关,所谓事直接与人之性份、职份相统。这里的理一是道德原则的理一,而分殊则是在亲亲、仁爱的人间差别上以尽人之性的分殊。儒家思想观念之统系就在此“理一分殊”上落实下来。

综合以上两义之“理一分殊”其实都是对太极原理的分解与展开,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其实就是“理一分殊”的关系。

10.试辨析郭象的《庄子序》与《庄子注序》。

【答案】(1)《庄子序》

《庄子序》是郭象为《庄子》作的序,是《庄子》一书的提要。在书中,他讲述了庄子的哲学体系、历史地位与作用,并且对《庄子》一书的要点进行了简明扼要地论述。《庄子序中说道:庄子虽然没有体现真正的无心,但就他所讲的道理说,那就是很好的了。这都是评论庄子与《庄子》的言论。这篇《庄子序》究竟是不是郭象所作,是学术界一直以来辩论的问题。无论是不是郭象所作,从哲学与文学角度看,《庄子序》都是第一流的。

(2)《庄子注序》

郭象还著有一篇《庄子注序》。《庄子》有个古抄卷子本,郭象在《天下》篇注“以贻好事也”之后,还有一大段曰:“夫学者尚以成性易知为德,不以能攻异端为贵也。然庄子阂才命世,诚多英文伟词,正言若反。故一曲之士,不能畅其弘旨,而妄窜奇说。”紧接着,郭象列举了当时流行的《庄子》中的几个篇目,指出诸如此类的篇都是巧杂:“其所求庄子之意哉? ”因此在《庄子注》他把这些篇都删除了,仅留下了三十三篇。此即现在流行的《庄子》。

(3)辨析

《庄子注序》与《庄子序》各有各自的内容,各有各自的作用,不可相互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如果确定《庄子序》是郭象所作的话,那么《庄子序》与庄子注序》肯定存在联系。因为任何人讲《庄子》,都是他所理解的《庄子》,这样一来,郭象的《庄子序》即《庄子注序》。但是,就文章的体裁而言,《庄子序》只是《庄子序》,而不是《庄子注序》。

11.试述何晏、王弼关于圣人有情无情的辩论。

【答案】人有情无情之辨是以王弼与何晏为中心进行的辩论。“情”是指喜、怒、哀、乐、爱、恶、恨等感情。

(1)何晏的“无情”说

何晏主张,圣人“无情而有性”圣人“无喜怒哀乐”“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小过分”

(2)王弼的无情说

王弼持与何晏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圣人与常人相同,也有喜怒哀乐之情,但是圣人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