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哲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元气
【答案】元气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
①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为混沌未分的实体。《鹃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东汉王充《论衡·谈天》:“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②是指人世间吉祥之气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王正则元气和顺”
③是指人身之中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元气之流皮毛腠理也”
2. 定性说
【答案】定性说是程颢就张载提出的:“定性为能不动,犹累于外物”这个问题而做出的回答,答书被称为《定性书》,其内容则被称为定性说。程颢认为定不是要停止内心的活动,也不是要拒绝外界的干扰,将心思集中在内心世界中,而是要“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不能把外界事物和内心世界分而为二,正确的态度是“内外两忘”排除各种计较个人利害的私心杂念,使得情感的发用顺应事物的自然状态,这样就不会为外物所累,而能做到“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了。该思想实际上继承了孟子“不动心”的思想,对道教“无情以顺有”、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思想也有所吸收,是一种无我的精神境界,对后来理学的境界论产生过重要影响。
3. 离坚白
【答案】“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与“合同异”相对。语出《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 柑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他们认为人们感官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他们用“离坚白”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眼看小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 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 由此断定,“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这一观点具体分析了感觉接触事物的特殊性,但却夸大了其特殊性,割裂了人的认识功能的统一性
4. 微明
【答案】微明是指不引人注意或令人难以察知的明道境地,意即事物最关键的运行转化规律。《老子》第三十六章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前八句说明了福祸盛衰倚伏之理,消息盈虚相因之理,虽甚幽微而理实显明,故曰“微明”。也就是说,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善于掌握强弱、兴废、张合、取予之间的转化规律。否则,就会像如鱼离开了水一样,不能长久。
5. 《崇有论》
【答案】《崇有论》是西晋儒家学者裴颁的论著。该书“文辞精富,为世名论”系统的批判了玄学。裴颁编著《崇有论》的目的就是批判何、王的“贵无论”排斥世俗所崇尚的虚无之理。根据《崇有论》的观点,一切事物的起源都是它们自己生出来的,“无”不过是“有”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己。他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论证了决定“有”的是其他的“有”而不是“无”。最后他在批判“贵无论”之后,又指出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万物变化与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是客观规律的根源。因此他认为崇尚虚无、强调“无为”是无益的。
6. 道尽稽万物之理
【答案】道尽稽万物之理是指万物的“理”各不相同,而“道”却是完全适合于万物的理。韩非运用“道”和“理”的观念,来说明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他指出每一具体事物都有特殊的性质与规律,称为“理”它是经常发展变化的; 而“道”则是各种理的总称,是普遍的。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解老》)又说:“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解老》)也就是说理是具体事物间的区分与界限,即具体规律。只有通过客观事物的具体规律,才能认识事物的总规律,也就是“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
7. 奇正相生
【答案】奇正相生是指“奇”与“正”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孙子兵法·势》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孙子从作战方法上抽象出“奇”与“正”这一对哲学范畴,“奇”与“正”分别指作战方法的变法与常法。
①在军事部署上,负责正面进攻的部队为正,两侧偷袭的部队为奇; 负责守备的部队为正,机动部队为奇; 钳制部队为正,突击部队为奇。
②在作战方式上,对阵交锋为正,迂回侧击为奇。
③在战争原则上,依照常规,运用一般原则的为正,根据特殊情况,灵活应变的为奇。变法与常法的相互转化,辩证发展是无穷无尽的。
8. 四书
【答案】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朱熹取《礼记》中《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四书蕴含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简答题
9. 简述康有为“三世进化”的历史观和“大同”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三世进化”和“大同”说是康有为利用今文经《春秋公羊传》的思想资料,阐发的历史观和理想。他说、《礼记·礼运》的“小康”、“大同”说同近代进化论思想,提出了“三世”说历史进化论。基本思想为:
(1)人类社会是变易和进化的。
(2)社会历史进化是有顺序的,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最终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类最高理想的(康有为根据三个历史时代的不同的文明特点,把“升平世”称为“小康之世”称“太平世”为“大同之世”)。
(3)“人人皆公,人人皆平”的大同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4)“三世”进化是和平的、循序渐进的,不能跷等。
康有为的这一学说有许多地方牵强附会,但是进步之处在于他将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发展进化的过程,否定了历史循环论,同时也打破了“天不变,道亦不变”论,给他的变法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0.试简论陈献章的以自然为宗。
【答案】刘宗周称陈献章:“先生学宗自然”陈献章的学问宗旨可以概括为“自然”即一种心灵洒脱不受拘束的状态,又称无滞。
(1)思想内容
①自然
陈献章认为人心与自然一样,自然的生化,四时行,百物生,大化流行。人心也是如此,不能执着于一个地方,这种方法就称为“自然”由此就可以达到洒落、和乐的境界。
②反对用工过于严肃
实际上,陈献章所追求的和乐境界是继承了理学史上濂溪、明道的路线,他反对用工过于严肃,认为这会严重影响到心体的和乐。
③自得
陈献章有时也将这种自然的境界称为“自得”即“不累于外,不累于耳目,不累于一切,莺飞鱼跃在我”采用孟子“勿忘勿助”的方法就可以达到自得。
(2)思想特点
陈献章思想的重要特点是:注重实践和内心体验。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过分注重自然,而不重视后天的修养功夫,就会导致“任心而行”的严重后果。刘宗周评价他说:“识趣近濂溪而穷理不逮,学术类康节而受用太早。”
11.反者道之动
【答案】反者道之动是老子关于“道”的运动特征的思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老子认为道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表现了他辩证法思想的一大特征在老子那里,“道”不仅是创生万物的本源,而且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动力。在老子看来,从“道”到万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