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二谛

【答案】“二谛”指真谛与俗谛,是由中观宗提出的表述其核心思想的术语。“谛”是真实之意。此宗的大师吉藏,描述此说有如下三个层次的“二谛”:

①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即俗谛;

②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是片面的; 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即真谛;

③第三层次:说万物非有非无,说“不片面的中道”即在于此,这是俗谛。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 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才是真谛。

2. 慧能

【答案】慧能是佛教禅宗祖师。他俗姓卢氏,是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慧能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世称禅宗六祖,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二圣人”慧能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禅宗于此时为最盛。他代表作品有《六祖坛经》、《金刚经义》,其思想包含的哲理和智慧,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止观

【答案】“止观”是证入涅盘境界的要法,是天台宗的根本教义。“止”“观”是印度佛教修行方法中的两大支柱,在我国的天台宗之中更成为禅定方法中的特殊法门。止,义为平静,乃是心处于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宁的状态,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门。观,乃是直观觉照一切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亦即智慧的修行法门。“止观”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禅定修行的实践方法。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教理与修证两大部门,称教观二门。上述广狭两方面意义,用于个人修行,是指定慧相资,解行并重; 用于弘扬教义,组织学说,则是指教观二门的相资并重。

4. 《复性书》

【答案】《复性书》是中国唐代哲学家李翱关于人性学说的哲学著作,是宋代理学的根本,它融合老子与道家的复性论,发扬《中庸》思想,反对佛教,因而是融合儒道两家的产物。《复性书》认为“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同时又认为“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作者主张性善情恶,认为人们由于受到七情的蒙蔽,所以本性藏而不露。唯有除去情欲,善性才能恢复,并可以超凡入圣。这是取名《复性书》的主要含义。而去情复性的方法,是教人“忘嗜欲”即排除物欲的干扰,加强内心修养,以达到空寂安静的“至诚”境界。

5. 尽心

【答案】“尽心”是指尽量发挥和扩充自我本心,培育心中的善端,使之充分发育成长。 ①孟子认为善端如同种子,具有熟之美之的一切潜能,只要坚持扩而充之,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②他还认为由于善性根植于心,所以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尽心”功能,就可以确定心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就是自己的本性,即“知性”;

③又由于善性受之于天,是“天之尊爵”实际上人之性也即天的本质属性,所以确定了人的本性为善,就能体认天命和天道,即“知天”。孟子把天作为善的最终根源,赋予天以道德属性,同时也沟通了人的心性和形上之天,使性善论拥有了终极的根据。尽心——知性——知天,这三个程序贯穿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始终,集中体现了孟子的道德修养方法和认识论的路线。

6. 胡瑗的“明体用之学”

【答案】胡瑗的“明体用之学”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提出的教育宗旨,触及了道学思潮的主题。胡瑗认为圣人之道可以分为体、用、文三个方面。“体”是指哲学思考,“文”是指文化价值,而“用”是指经世济民的外王之学。这三个方面可归纳为体用两者,即“明体用之学”后来程颐将其表述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胡瑗将佛教的体用范畴引入到儒学中,对以后的道学运动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儒家“内圣外王之学”从中引出了“修己”的道德实践和“治人”的经世致用和“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略。

7. 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答案】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是由张载提出的观点,其中“天地之性”是指太虚之气的湛一之性; 而气质之性则是指气聚集为人以后所具有的属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各种脾性、性格。从张载的思想来看,“天地之性”应该就是指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 “气质之性”则主要指人的性格,还不同于后来“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对立下的“气质之性”。他建立在元气一元论基础上的人性论,虽然可以自成系统,但并没有说明太虚之气是如何转化为仁义礼智的,所以后来二程提出了理一元论来解决这个困难。

8. 气种

【答案】气种是王廷相为了回答“统一的气为什么能够产生不同的万物”而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万物在宇宙原始物质(元气)中都对应着一种潜在的种子,由于这些种子是不同的,所以由这些“种子”决定的天地万物也是千差万别的。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气种”是具有稳定性的。他提出:“万物巨细柔刚,各异其材,声色臭味,各殊其性。阅千古而不变者,气种之有定也。人不肖其父则肖其母,数世之后,必有与祖同其体貌者,气种之复其本也。”

二、简答题

9. 试述朱熹的形而上学。

【答案】朱熹的形而上学思想以太极论、理气论、心性论为核心,强调“无极而太极”、“理气浑然一体”的理学观,主要体现在:

(1)理

朱熹哲学的核心是“太极”“太极”即理。理是先于天地万物的存在者,天地万物都由之发展而来。它是没有具体内容与规定的种子,也是朱熹形而上学中的本体。理是世界万物的本体,它的特性决定本体的特征。

(2)气

气是形成事物的现象和物质体的根源,有形物质的存亡生灭都是气的聚散,气之所以聚散及如何聚散是因为理。

(3)理与气的关系

理与气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二者不可分离。人的存在是理和气共同作用的结果。理气一体浑成,理与气是构成世界的两大根据。理使世界条理化与规范化,气使世界有差别。

(4)心、性二重论

朱熹认为心是主宰,使人具有主体性,心由性和知觉组合而成。从认识论角度看,心、性各有所指,心是认识的主体,性是认识的对象。心又是人类意、知等心理活动。心包含着性。

10.简论《易传》的宇宙生成论。

【答案】《易传》的宇宙生成论认为天与地感应,产生了万物和人类,有了人类之后方才产生了各种礼义制度。

(1)“太极”

《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指出了一个重要哲学范畴——“太极”。“太极”就是“道”是宇宙衍生的终极根源和阴阳未分的本然状态。由浑然状态的“太极”生出天地阴阳之气(两仪),由天地阴阳之气的动静、翁辟、交感、往来、屈伸生化出四象,由四象生成八卦。在这里八卦则模拟万物,如天、地、山、泽、风、雷、水、火等物象; 八卦重而为六十四卦,象征万物错综复杂的关系。人们如果能协调和把握其中的主要关系,就可以在世界变化中趋利避害,创建人类文化和制度文明。

(2)“气”

《序卦传》认为,有天地万物之后,才有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等一系列人际关系、礼义规范与社会秩序。由此可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皆是一种存在的连续。《易传》继承并发展了“气”的宇宙沦,把自然、社会以及人生放在了同一个“场”中。

(3)乾坤

《乾·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坤·彖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乾坤、阴阳二气,乾阳是主动性的精神和物质能量,坤阴是承接性的精神和物质能量; 阴阳和合,化生万物。“乾元”具有刚健创生的功能,“坤元”具有柔顺含容的效应,乾坤相互配合、相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