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张伪法
【答案】三张伪法是指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的伪法,即旧天师道的戒律、教义、道术等。南北朝初年,天师道不为政府所容,陷入困境。一些道教学者便对天师道进行整顿和改造,最有名的当属寇谦之。
①首先,他认为要“以礼度为首”用儒家礼法来改造天师道,用臣忠子孝的原则充实其戒律; ②其次,要“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
③此外,要整顿组织,加强科律。经过“废三张伪法”的整治活动,旧天师道在各方面得到改造,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北天师道,开始占据正统宗教的地位。
2. 《复性书》
【答案】《复性书》是中国唐代哲学家李翱关于人性学说的哲学著作,是宋代理学的根本,它融合老子与道家的复性论,发扬《中庸》思想,反对佛教,因而是融合儒道两家的产物。《复性书》认为“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同时又认为“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作者主张性善情恶,认为人们由于受到七情的蒙蔽,所以本性藏而不露。唯有除去情欲,善性才能恢复,并可以超凡入圣。这是取名《复性书》的主要含义。而去情复性的方法,是教人“忘嗜欲”即排除物欲的干扰,加强内心修养,以达到空寂安静的“至诚”境界。
3. 小故
【答案】“小故”源自于墨子的《经说上》,是指造成某一结果的若干条件中的一个条件或部分条件。“故”是指某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故”的提出是为了探寻所论问题的原因、根据和理由。《经说上》将“故”分为大故和小故两种。小故与大故相对应,它们相当于假言命题的前件或直言推理中的小前提。
4. 无待
【答案】“无待”出自庄子的《逍遥游》,是指无所局限、无所牵绊、无所凭借的思想境界。只有到达“无待”后,人才能摆脱客观世界的各种束缚,获得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无待”并非是不需依待,而是无所不待,因循自然。
5. 《明儒学案》
【答案】《明儒学案》是由黄宗羲亲手编纂的,是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书中体现了黄宗羲的学术史观,即“一本而万殊”。《明儒学案》的
思想基础是黄宗羲的“一本”与“万殊”理论。“一本”指儒家客观而本然的精神。“万殊”是指各位先生的“功力所至”得以“成家”之处。一本与万殊的相互约束与相互渗透,正表现了学术的客观走向与主观努力之间的有机统一的关系。这本书是史上不朽的文献,是我们研究宋明理学最重要的资料。
6. 《庄子注》
【答案】《庄子注》是西晋玄学家郭象对《庄子》进行解释的名著之一。目前学术界多数人认为,郭象注自有独到之处,但也汲取了向秀的思想,是在向秀注的基础上“述而广之”。《庄子注》代表魏晋玄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由于它是出现在早期玄学贵无论“以无为本”理论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名士风气遭到崇有论驳难、批评后,因此它带有后期玄学的理论特点。《庄子注》运用“辩名析理”的解经方法,不拘泥于字词的表面含义,而是注重名理的解释,阐发其中的哲理。其中着重对“物各自生”、“独化”、“无待”、“自足其性”、“物安其分”. “内圣外王”这些思想进行了发挥,改造与发展《庄子》思想,形成了作者独特的哲学观点,使先秦道家呈现出一个新的面貌。
7. 贵无论
【答案】“贵无论”是魏晋玄学的观点。魏晋时期以“无”为天地之本。“贵无”语出裴镇《崇有论》:“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王弼等人提出“以无为本”遂为名士们广为谈论和传播,贵无之说风靡一时贵无论的基本论点是把“无”当作世界的根本,当作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诊释了老子、道家“无形无象”。
8. 六家七宗
【答案】六家七宗是指本无、即色、心无、识含、幻化、缘会六家,其中“本无”一家又分为本无宗与本无异宗,故称七宗。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佛教般若学说很快同玄学思潮交汇在一起,依附玄学来传播般若思想。由于玄学存在贵无、崇有、独化各派别的分歧,般若学受此影响,依附不同的派别,因而产生了既不完全同于印度的大乘般若学说,又和玄学相异的中国式般若思潮,即“六家一七宗”等学派的分化。六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本无宗、即色宗与心无宗。六家七宗各派虽然观点不一,互相质难,但他们又互相借鉴与吸收,从各个角度去阐释般若“空观”共同发展了般若学说,加深了中国文化对佛学的理解。
二、简答题
9. 简述白虎观会议的内容和背景。
【答案】白虎观会议是东汉章帝时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
(1)会议内容
①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
79),依议郎杨终奏议,仿西汉石渠阁会议的办法,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
②《白虎通义》是这一历史性会议结果的集中体现者,实际上它是这次会议的记录。书中除征引六经传记外,杂以谶纬,将今文经学和谶纬融合在一起,把《易》、《诗》、《书》、《春秋》、《礼》、《乐》、《论语》、《孝经》以及各种逸文与图书谶纬放在一起,综合考察。可以说,白虎观会议把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以及谶纬迷信融为一体,使经学得以统一,使儒家学说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
(2)会议背景
①东汉初年,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各派内部因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一,章句歧异。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俄于天下”把俄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②汉武帝采纳经学大师董仲舒的建议,罢黔百家、独崇儒术。后来儒家学说经过政府的倡导,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逐渐变得多且繁琐。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考虑到当时经学分派分支过多,乃“诏诸儒讲五经同异,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临制决”史称“石渠阁奏议”。
10.宋明理学的主要问题和范畴有哪些?
【答案】宋明理学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1)主要问题
①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其中还可以衍生出许多问题,如理气问题还可以衍生出理气先后、理气强弱、理气同异、理气动静等问题。
②理学道德实践中的诸多修养功夫,如存心养气、戒慎恐惧、必有事焉、勿忘勿助等问题。 ③虚与气、太极阴阳、神化、一两、形上与形下、体与用、天人合一、心理合一、诚、仁、乐、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等问题。
(2)主要范畴
①理学所讨论的问题是通过概念范畴来表达的,因此构成上述主要问题的概念范畴就是宋明理学的主要范畴。比如理气问题是通过对“理”与“气”的讨论来表达的。
②同一思想家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同一概念,因此理学的一些概念都包含着不同的意义。比如在宋明理学中最重要的而又比较容易棍淆的概念是理、气、心、性。对于具体讨论的概念,需在上下文中具体理解其意义。
11.荀子“虚壹而静”
【答案】“虚壹而静”是战国时期荀子哲学用语。
(1)提出背景
《荀子·解蔽》指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人们的一个通病,就是习惯性地陷入片面性,被局部所遮蔽而看不见全局,所以要解蔽。为此,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