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大学财政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及WTO 规则。

【答案】出口退税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己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将其在出口前生产和流通各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

(1)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

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基本上是围绕避免国际重复征税、保证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和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而展开的。

①出口商品的国际重复征税,是由于进口国在产品的最终消费阶段还要征收间接税导致的。根据国际税收理论,国际重复征税会导致税收超额负担和社会净损失增加,基于对消费商品征税一般遵循属地原则的考虑,出口国通过退税来避免双重征税。

②出口国政府之所以愿意退税,更主要的原因是双重征税会使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保证国际竞争的公平性,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鼓励出口,各国

政府愿意在WTO 允许的范围内对出口产品少征税或不征税,而出口退税就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③出口退税是对出口贸易的有力支持,因此出口退税对本国GDY 的增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出口贸易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扩大了税基,使得税收收入大幅增加,客观上承担了因出口增加而需要的退税额度。

(2)WTO 规则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出口退税制度也是WTO 在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等一般自由贸易原则下所倡导的中性原则的体现。WTO 坚持的中性原则的精神,是以不干预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运行为基本出发点的,出口退税一方面为了鼓励产品出口以不含税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竟争,另一方面克服重复征税,实行消费地征税原则。在WTO 的规则之下设置中性的出口退税制度,是各国参与国际贸易必然的选择。在反对政府补贴政策的前提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对增加出口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 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答案】(1)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

公共选择理论就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一种理论,其主要贡献在于: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

公共选择指的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

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公共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过程。公共选择有着不同的方面,要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与行政和司法三个阶段。

(2)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对于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避免政府干预的失效,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①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政府干预的限度、范围和内容。基本思路应是: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特别是要避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

②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按公共选择理论的思路,经济过程与政治过程是相互联结的,二者的改革进程要相互协调,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将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财政体制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政治及行政体制的改革,是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的重要前提。

③对实现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公共选择理论强调立宪改革,注重宪法、法律、规则的建设尤其是公共决策规则的改革。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必须加强法制建设,特别是注意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将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优化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系统,完善决策体制和决策规则,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

④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政府工作人员应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也不应回避或忽视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利益追求,应该承认其合理的自利动机,把理想与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可调动其积极性,抑制寻租及腐败。

3. 试述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

【答案】(1)基础设施的内涵

基础设施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利、供电、机场、港口、桥梁和城市供排水、供气等。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

(2)基础设施的属性

①公共物品。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政府投资的主要领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基础设施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不同特征。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基础设施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具有公用性、非独占险和不可分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公共物品”的一般特征。

②需要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基础设施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它们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后形成生产能力和同收投资的时间往往需要许多年,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型基础设施很难由个别企业的独立投资来完成,尤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很难有效地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

4. 试述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案】(1)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转移性支出。

作为一种转移性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同社会保障支出有很多相似性。从政府角度来看,无论是以补贴形式还是以社会保障形式拨付支出,都不能换回任何东西,支付都是无偿的; 从领取补贴者角度来看,无论以什么名目得到政府的补贴,都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因而经济状况都较以前有所改善。

财政补贴支出同社会保障支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同相对价格体系的关系上。

①财政补贴总与相对价格的变动联系在一起:或者是补贴引起价格变动,或者是价格变动导致财政补贴。政府还提供某些专项补贴、财政贴息,还有税收支出实际上也是一种财政补贴形式。; 社会保险支出则与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不发生直接联系。

②因为与相对价格结构有直接关联,财政补贴便具有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影响,而社会保险支出则很少有这种影响。

(2)财政补贴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WTO 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按照可能对国际贸易造成的危害程度,将补贴分为禁止的、可诉的和不可诉的三类:

①禁止性的补贴。《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第3条规定:“法律或事实上根据出口实绩为唯一或其他多种条件之一而给予的补贴,视使用国产货物而非进口货物的情况为唯一条件或其他多种条件之一而给予的补贴,为禁止性补贴”,概括起来,禁止性补贴包括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两类。

②可诉补贴(又称黄箱补贴)。可诉补贴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施的补贴,但如果使用此类补贴的成员方在实施过程中对其他成员方的经济利益造成不利影响,则受损的成员方可以向使用此类补贴的成员方提起申诉。

③不可诉补贴(又称绿箱补贴)。主要包括不具有专向性的补贴、给予基础研究的援助性补贴、给予贫困地区的补贴、为适应新环境而实施的补贴,以及用于鼓励农业研究开发、鼓励农民退休等方面的补贴。

5. 简述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最适课税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J.S. 穆勒提出的“牺牲”理论,此后,庇古等人用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对其做了进一步解释。

最适课税理论是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征集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该理论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结构进行分析,即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对应税行为和结果进行合理的征税。

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在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搭配理论、最适商品课税理论和最适所得课税理论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