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湖北大学文学院803新闻传播业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专访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要领。

【答案】(1)文体特征

①专访强调的是“访”,它是由“访问”脱胎而成的一种文体。

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较,专访更注重采访手段,专访是正式访问,记者有备而来,事先怀着一个比较明确的、专门的采访目的,多数采访是按预先准备好的既定方案进行。

②专访强调的是“专”,即非专不访:访专人、谈专题。

a. “专”在采访对象上

它是专门对“人”进行采访的,是事先经过选择的“特定的被访问者”、“专门的采访对象”。 b. “专”在内容上

即突出专题性,回答“特定的问题’夕; 突出专一性,某些侧面。

c. “专”在独家的角度上

专访所选择的被访问对象和所报道的内容,要有做专题的新闻背景或者特定的新闻价值。 ③专访的内容是访问活动的实录。

一般专访有三个要素:被访者、记者、现场。通过这些要素营造一种记者、被访者、读者三方同在的时空效果,实现读者与被访者的“近距离交流”。

④叙述角度一般是记者直接出场,主要以第一人称写作。

记者以见证人的身份把读者带入现场,代表读者向被访者提问。专访中记者更加主动,主观色彩比较鲜明,一定意义上记者位于主角地位,引领和控制问题与采访过程。

⑤专访的结构以问答体为主。

专访文体是访问活动的实录,所以选择问答体为主要形式是顺理成章的。多数专访采取了显形问答体,有些专访根据报道效果的需要,也可以处理为隐性问答的散文体

(2)写作要领

①间答整理式

这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之一,也是最简单,又最能体现专访文体特征的叙述方式。其写作要领是实录经过整理后的采访过程,以记者提问、受访者回答的问答体发表。

问答整理式的优势在于能最大限度地再现访谈内容,其实录性、可信性与可读性强。

②散文处理式

散文式处理,也可称为隐性问答体。它基本摆脱了一问一答的模式,记者可根据专访报道的需要自由取舍问答的内容,并灵活地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穿插叙述访问的情景、过程,或者勾画被采访者的形象、性格等。

其优点是:

a. 报道精练、明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答整理式的篇幅过长问题。

b. 通过灵活的文体处理,它把问答整理式一般不可缺少的导读,穿插于专访中间,也使得报道显得丰富饱满、多姿多彩。

c. 这种方式给记者留下较大的新闻写作的创新空间。

③口述实录

这种处理方式的写作要领是全文集中记录被访问者的口述。即把现场的记者和记者所提的问题都删除掉,或者非常淡化地处理,主要保留被访问者的谈话。

口述实录的优点在于它使得被访问者和读者之间形成一种直接交流,因而这种专访令人读起来更亲切、可信。

2. 消息头的作用有哪些?

【答案】消息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使消息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文体。一张报纸上有多种文体,有消息,有通讯,也有文学创作。它们担负的任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一样。

(2)它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消息前一旦标明“本报讯”,这就表示此消息是本报独家采集的新闻,本报对此条消息版权所有,其他新闻媒介不得任意转载、抄袭。各通讯社的“电头”与此同理。报社在使用通讯社的新闻稿时,必须标明其电头,以示此消息版权属该通讯社所有。对于通讯社的电讯稿,报社无权任意增补更改,但是可以删节。

(3)表明消息来源,以利读者判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一张报纸上刊登了好几个国家通讯社的新闻报道,其内容是相似的,然而说法各异,有时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在这里,消息头就成为区别这些国家通讯社的一个重要标志了。

(4)消息头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迫使新闻发布单位谨慎地对待每一条新闻,力求客观、翔实、新鲜、生动。新闻报道一旦失实,读者只要看一看消息头,就可以明确这是哪一家新闻单位的责任。通过消息头,我们还可以了解各家新闻单位的人员素质和报道质量。

3. 怎样才能增加新闻语言的清晰度?

【答案】新闻语言要求清晰。这里的“清晰”,不仅指文学语言所要求的“文字流畅,条理清晰”,它还包含更广泛的内容。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叙事、状物要具体形象、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这三个方面。

(1)具体形象

新闻报道用语就要讲究具体、形象,描写具体细腻一些,读者得到的印象也就真切一些。报道若是生动形象,那读者就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一般。新闻报道要给人一个清晰的印象,不仅

要具体、真切,还要注意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在使用一些数字或报道一些深奥难懂的科技成就时,特别需要注意这一点。

(2)简洁明了

在新闻文体中,消息与通讯对于语言的要求略有不同,消息比通讯更要珍惜笔墨,因为消息语言是一种具体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语言。具体描写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抽象概括则是登高望远,顾及全局。

新闻语言要简洁,还必须注意剔除可有可无的词句,一句话最好只表达一层意思,宁用短句,不用长句,宁用简单句,不用复合句。

新闻语言既要具体形象又要简洁明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一个要铺陈,一个要浓缩,不太容易把握。但是只要明确具体形象与简洁明了都不是目的,它们都是为清晰地表现新闻事实这个目标服务的,抓住了这一点,就能大体上把握住具体与概括,详与略的分寸,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3)通俗易‘懂

影响新闻清晰度的另一块绊脚石是晦涩难懂。报纸的读者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各自的经历、阅历、文学素养都很不相同,理解能力亦有高低,在写报道时,也应注意到这个特点。为了“使每一个人都听懂”,在写新闻报道时要把那些普通人感到费解的专业性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

4. 通讯写作对主题有哪些要求?

【答案】通讯的主题是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思想观念。基于主题对通讯的重要意义,其应当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主题往往是作者对新闻事实传播价值的认识,要确定正确的主题,首先要认清报道的事实中是否存在记者这种认识的依据,即主题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的问题,是主题的真实性问题。

(2)通讯的主题要深刻

主题的深刻表现在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事物的本质是多层次的,因此记者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深化主题有三条经验:

①深度来自全局意识

将题材放到全局的高度去衡量,深入研究其在全局中所占的地位,是否有利于或者有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代表性、典型性如何等。

②深度来自历史感

把新闻事实放到流动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显现历史的逻辑。

③深度来自展示人的心灵

凡是写人或与人有关的通讯,都要在开掘人物思想深度上下功夫,方能取得读者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