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 摘要
一、名称解释
1. 路透通讯社
【答案】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1851年由保罗·朱利叶斯·路透创办于伦敦。路透社的主要业务分为两大类:①向报社、电台提供时事新闻; ②向世界各地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信息。至今,路透社对于自己的定位仍首先是“商业和专业信息的信息源”。路透社素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另外,它的经济和体育新闻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2. 新闻真实性
【答案】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新闻报道的原则。在新闻写作中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对记者而言,是第一位的要求,也是起码的常识。新闻真实性由新闻自身的规律所决定,是广大读者的要求,也是报纸、电台、电视等大众传媒取信于民的生命所系。
3. 网络新闻
【答案】网络新闻是指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图像、音响、动画等手段,借助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进行的报道。也即通过因特网发布、传播的新闻报道。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版、网络寻呼等手段的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其发布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
4. 通讯
【答案】通讯是指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通讯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一般而言,通讯具有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和议论色彩较浓等五大特点。
二、简答题
5. 简述新记《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答案】《大公报》的“四不”方针是指《大公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1926年,由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在天津创刊。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提出了“四不”方针:
(1)“不党”,指“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 其害国者,纠弹之”。
(2)“不卖”,指“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
之入股投资”。
(3)“不私”,指“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4)“不盲”,指不“随声附和’夕、不“评低激烈,昧于事实”,以此形成它的特色。“四不”方针体现该报追求的新闻客观、经济独立、言论公允、服务公众的报业精神。
6. 请谈谈你对新闻写作“一事一报”的理解?
【答案】(1)定义
“一事一报”,是指一篇新闻稿报道一件事,又称单一事实新闻,具有偶发性、单一性、非连续性的特点。它是最原始的客观报道方法,采用单篇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其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语言简洁明了,篇幅较小。
动态消息报道最常采用一事一报,一篇消息只写一件事。因动态消息要求报道的重点限定在事发当时的这个时段,其内容比较单一。动态消息一事一报,既可突出新闻事实与信息的精要,又可使消息做到篇幅短小、运转灵活,从而保证新闻时效。
(2)适用范围
“一事一报”也常见于以下新闻:
①纯新闻。纯新闻以一事一报为基本原则,重点在于交代何事,即新闻事件的基本内容、发生经过和结果,其他新闻要素则可一笔带过。
②解释性新闻。一些解释性报道可报道单一事实新闻,重点在解释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 ③调查性报道。既可用连续报道法,也可以对单一事实一事一报,意在揭示“隐瞒的客观事实”,以深入揭露问题为己任。
④特写。特写也可以事实的客观性为报道的根本,一事一报,集中报道一件事、一种情况或是一个侧面。
(3)评价
“一事一报”的优点在于可以突出新闻重点,使新闻报道新鲜、快速、简短,提高新闻时效性。但相对于其他写作方式而言,“一事一报”的方式可能存在内容单一、片面,缺乏联系的视角等缺点。
三、论述题
7. 论述微博的传播特征一一从“网络围观”的效应角度。
【答案】(1)网络围观的含义
①网络围观是建立在互联网物质架构和网络化逻辑的基础之上,以延伸的视觉形成的虚拟围观现象,围观者在网络空间对被围观者进行话语评判。有时围观者的行为会延伸至现实世界,从而对被围观者产生直接影响。
②网络以其快捷、开放、交互的特性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在网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找到自己关注的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人们不再是袖手旁观的看客,而是心怀公平正义之心表示自己的立场主张。
③有人认为“网络围观就是不明真相群众的一种猎奇和世俗化的行为’夕,甚至指出“是一种典型的网络暴力”,这一说法遭到了广大民众的批判。从这两年的网络围观事件中可以明显看出,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公众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很多时候,公众的网络围观发挥着着舆论监督的作用。
(2)“网络围观”效应中微博的传播特性
网络围观并不是现实围观在互联网上的简单重现,而是伴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网络社会景观。从“天价香烟”事件到“我爸是李刚”一事再到“郭美美”事件,这些网络事件冲击着网络和现实社会,引发了人们多维度的思考。这些事件的曝光无一例外都是首先在微博中曝光出来。综合分析近年来所发生的网络围观现象,可以看出“网络围观”的主要“战场”是微博,在“网络微观”效应中微博的传播特性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①虚拟性
这是网络围观和现实围观的最大区别。网络围观是发生在以互联网为基础条件的虚拟的网络场景之中。围观者并没有亲临现场直接参与事件,而是坐在电脑前通过网络对事件给予关注,发表观点、表明立场。比如最常见的跟帖、网易的“盖楼’夕、微博转发等,公众只需要轻点鼠标键盘,即可以轻易参与到事件中来。
②自发性
网络的匿名性提供了自由真实表达的背景和平台,身份的不确定性使人们摆脱束缚,自
由地发表意见。网络赋予人们的自由使得在网络围观的过程中形成一个个以网络为平台的无组织群体聚合,他们本是互相孤立的,但会因为某个事件聚拢在一起。比如郭美美事件,因为郭美美在微博上炫富,引来越来越多的网民围观,抱着仇富的心理,网民将郭美美的身份被彻底曝光,郭美美瞬间成为公众批判的焦点人物。
③持续性
现实中,人们往往出于好奇去围观,时间常常很短。而在网络围观中,因为关注时间有差、关注人数众多,围观随着事件发展往往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时,随着事件的发展还会牵扯出相关的其他事情,使得围观的时间越发延长。
④网络围观会与现实围观相结合
有时,网络围观会与现实围观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网络围观队伍的壮大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并加入到事件中来,距离事发地点近的公众可能会亲临现场加入现实围观的队伍中; 另一种情况是现实的围观通过网络得到了传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网络围观,那么网络围观很有可能聚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进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⑤网络围观涉及的事件范围广
围观是个中性词,网络的自由使网络围观所涉及的事件范围广阔。既有“天价香烟’,、“局长开房”等一列负面事件,又有“天宫一号发射”、“怀念乔布斯”等正面事件。
(3)网络围观的作用
①较之传统媒体而言,信息更加丰富的网络媒体己经成为网民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一些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