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724中国考古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白沙宋墓
【答案】白沙宋墓是1951年发掘的一座北宋墓葬,后宿白整理发掘报告,乃为《白沙宋墓》一书。①北宋墓葬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白沙镇北,包括北宋末年赵大翁及其家属的3座家族墓葬,1951年进行发掘。赵大翁墓为砖筑仿木建筑结构双室墓。该墓为研究北宋仿木建筑的雕砖壁画墓提供了重要资料,被列入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②《白沙宋墓》是指1951年12月发掘白沙宋墓,由宿白编写的发掘报告。本书为新中国田野考古报告的奠基之作。书中全面报道了20世纪50年代初发掘的河南禹县白沙镇三座宋代墓葬的发掘资料,并结合大量文献分析了宋代的社会生活,体现了作者将文献考据与实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 三期论
【答案】三期论是指从年代学方法入手,根据石、青铜和铁技术发展的框架确立了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将古物按照这一序列进行早晚的分类。汤姆森的三个阶段分期的学说,创立了相对年代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没有这种相对年代的思想,史前考古学就绝对跳不出古物学的窠白,古物学也就只能停留在单纯描述古物的工作上。正因为如此,汤姆森的三期论被称为“史前学的基础”和“现代考古学的柱石”。
3. 长沙铜官窑址
【答案】长沙铜官窑址是唐五代的瓷窑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县从铜官镇至石渚湖约5公里的范围之内。主要窑区在兰岸嘴、瓦渣坪、兰家坡一带,现尚存窑包13处。1957~1978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多次进行调查,1965和1978年两次进行试掘。长沙铜官窑未见于文献记载,但其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题材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为瓷器装饰工艺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对研究中国陶瓷史具有重要价值。
4. 开成石经
【答案】开成石经,又称唐石经,是指唐十二经刻石。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现藏于西安碑林。 版面格式不同于汉魏石经,保存较好,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
5. 遗址
【答案】遗址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其特点表现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表以下。埋藏地下的遗址的发现多与人类活动有关。按照人类文明的时间序列,遗址可分为史前遗址和古代遗址。
6. 工官
【答案】工官是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从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中可以看到,当时管理官府手工业 的官署,县有工官、司空。汉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诸侯王国也有工官。工官产品主要供皇室御 用、赏赐及官府军队的需要。考古发现的汉代铁器、漆器外多有工官字样。
7. 玉猪龙
【答案】玉猪龙,又称猪龙形佩饰、神器,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距今约7400年~6895年。最早在辽宁建平县发现,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也有发现,对于中国史前宗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8. 釉陶和硬陶
【答案】釉陶和硬陶是商代社会生活常用陶器的两种类型,秦汉时仍在使用。①釉陶是指表面施釉的陶器。釉起到保护器胎和装饰两种作用。据中国国内的考古资料,最早的釉陶出现在商代;秦汉时品种増加,仍在使用。中国古代的釉陶分为高温釉陶和低温釉陶两种:高温釉陶烧造火候高达1200°C左右,胎质较硬;低温釉陶烧造温度在700~800°C之间,胎质地较软;②硬陶又称印纹硬陶,在长江以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出土数量较多,是承袭当地软陶发展起来的。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发展到商代,其器形增多,有罄、罐、尊、釜、碗、杯、豆等。西周是印纹硬陶生产的发展时期,器形增加了瓮、罐、瓿等。战国秦汉时印纹硬陶变化不大,器物主要有瓮、罐、坛、瓿、钵、盂、缸、匏壶等。
二、简答题
9. 试述汉代以“黄肠题凑”为特点的埋葬方式所表现的等级观念。
【答案】(1)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中的“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题”是指题头,即木材接近根部的一端,“凑”是指向内聚合。黄肠题凑就是用黄心柏木在棺椁外垒叠起来,全部题头向内。到了东汉,黄肠石逐渐取代黄肠木,黄肠题凑逐渐绝迹。
(2)黄肠题凑代表的等级观念
黄肠题凑是中国春秋时期至汉朝时的墓葬型制,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汉代丧葬制度,属于“天子之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皇帝的宠臣及诸侯国国王与王后,实际是古代等级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
10.试列举三种现代自然科技运用于考古学研究的方法。
【答案】现代自然科技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考古学研究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放射性碳素断代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C )不断衰变的远离进行断代的技术。1949年开始应用于考古年代的测定。一般适用年代范围在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 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2)古地磁断代
古地磁断代包括考古地磁断代和地层沉积断代。考古地磁断代是利用某些古物的热剩磁性进行断代的技术,用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窑、炉、灶、砖、瓦、陶瓷年代的测定。地层沉积磁性断代,是利用地层沉积磁性随地磁极性倒转而倒转的现象进行断代的技术,多用于古人类遗址的断代。
(3)热释光断代
热释光断代是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现象来进行断代的技术。适用于陶器及其他火烧黏土样品。测定年代的范围可达数十万年。
11.试列举三部有关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研究方面的专著,并简介其内容。
【答案】有关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研究方面的专著有:
(1)《晋系墓葬制度研究》
①作者:宋玲平。
②出版时间:2007年8月1日。
③内容简介:《晋系墓葬制度研究》运用考古类型学、分类统计与比较方法、二重证据法以及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对晋系墓葬制度进行了宏观研究及微观探索。
a. 对两周时期晋系墓葬进行了探索性的分类及分期与断代。
b. 在此基础之上,考察了晋系墓葬等级秩序演变的阶段性以及各类墓葬的纵向演变轨迹,并对晋系墓葬等级秩序破坏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及其社会背景进行了探讨。
c. 在对晋系墓葬等级秩序演变轨迹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对晋系墓葬制度中的墓地制度、墓祭、墓上封土、墓上建筑、墓葬形制与规模、车马坑、墓室封护、棺棒重数、随葬器用制度、殉葬制度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为探索周代墓葬制度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2)《大礼安魂: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①作者:霍巍。
②出版时间:1998年7月1曰。
③内容简介:探讨了墓葬制度的起源,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氏族墓地、家族墓地、藏式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就中国传统墓葬制度所体现的风水理论、宗教信仰进行了分析。
(3)《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
①作者:贺西林。
②出版时间:2002年11月1日。
③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汉代墓室壁画研究》基础上调整和修改而成的。全书认真检讨了20世纪以来汉墓壁画发现与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运用分期、分区的方法对汉墓壁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探索,同时对部分图像重新进行了考辨。并在详尽占有原始材料基础上,重点对汉墓壁画形成的思想背景与观念形态、历史渊源、图像及风格传统、艺术成就及历史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从而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本书为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汉墓壁画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