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陶瓷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考古通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朱然墓

【答案】朱然墓是三国时吴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的墓葬,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1984年6月发现并清理,是所见东吴最高官秩者墓。该墓址为大型砖室墓,总长8.7米,墓顶采用“四隅券进式”穹隆顶。出土随葬品140多件。许多精美的漆器极为珍贵,不但为研究汉末三国时期蜀郡的漆器制造业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对三国时期美术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由出土木刺墨书“丹杨朱然再拜问起居故障字义封”可知墓主姓名。

2. 广州汉墓

【答案】广州汉墓是西汉中期的诸侯王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山,1983年发掘。南越王墓为一座“凿山为藏”的石室墓,采用竖八凿洞的方法构筑而成。平面呈“士”字形,墓室按照“前朝后寝”规格布局,共分7间。墓内随葬品丰富,品类繁多,出土金银、铜、铁、陶、玉、琉璃、漆木、竹等遗物1000余件,其中以“文帝行玺”金印和“丝缕玉衣”最具价值。“文帝行玺”金印以及“赵眛”玉印,证明了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王墓的形制结构和葬俗在西汉石室墓中最为突出和独特,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3. 遗址

【答案】遗址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其特点表现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表以下。埋藏地下的遗址的发现多与人类活动有关。按照人类文明的时间序列,遗址可分为史前遗址和古代遗址。

4. 越窑

【答案】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它开创于东汉并在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窑址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属春秋时越国旧地,唐时得名越窑。越窑的青瓷釉色美,深受唐时饮茶者的欢迎;唐、五代时越窑所产“秘色瓷”,更是留下了“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美名。越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5. 孝堂山墓祠

【答案】孝堂山墓祠是东汉墓地祠堂。墓祠位于山东省长清县孝堂山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筑物。墓祠主要记录祠主的经历和车骑出行、庖厨宴饮、狩猎百戏等图像。孝堂山墓祠画像以阴线雕刻为主,技艺纯熟、简练传神,是汉画像石中少见的精品。

6. 利簋

【答案】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时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其 特征为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 文4行32字,铭文载武王伐商之事。因而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而且证实了古文献对武王伐商史事的记载。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7. 偃师商城

【答案】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城。 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成。小城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 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期,邹衡先生认为是太甲桐宫。

8. 夏商周断代工程

【答案】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我国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 学的科学研究项目。该项目于1996年5月启动,是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该工程设置9个课题44个专题,组织来自历史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和测年技术领域的170多位专家联合攻关。工程目标包括:①西 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②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③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④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2000年11月,该工程正式发布《夏商 周年表》,但未通过国家验收

二、简答题

9. 西汉帝陵形制特征。

【答案】西汉帝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安市境内。

(1)西汉帝陵简介

西汉十一个皇帝的陵墓,除汉文帝刘恒霸陵和汉宣帝刘询杜陵位于渭河以南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塬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余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西起兴平县豆马村,东到咸阳市正阳乡张家湾,依次排列着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昭帝刘弗陵平陵、汉成帝刘骜延陵、汉平帝刘桁康陵、汉元帝刘奭渭陵、汉哀帝刘欣义陵、汉惠帝刘盈安陵、汉高祖刘邦长陵、汉景帝刘启阳陵。

(2)西汉帝陵形制特征

①西汉帝陵的形制有两类,一类是霸陵因山为陵的形式,墓葬开凿于山崖中,不另起坟丘。其他10陵则属另一类,都筑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坟丘,一般底部约150~170米见方,高约20~30余米,以武帝茂陵坟丘最大。

②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后陵大多在帝陵的东面,坟丘亦较帝陵为小,惟吕后坟丘大小几乎与高祖长陵坟丘相等。

③从阳陵开始,在帝后坟丘的四周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墙,每面垣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外立双阙。这种围坟丘一周的方形陵园,是西汉帝后陵园的通制,陵园之旁建寝殿和庙。

④西汉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东,长陵陪葬墓规模最大,长陵开始置陵邑。汉朝建都长安以后,便将齐、楚诸国的大姓和有功之臣都迁到长陵邑来。自此而后,往往把高官豪富之家迁到各陵邑中去,将有实力的豪族控制在长安,以便巩固汉朝的统治。由于强迫移民而使百姓破产,引起社会上的动荡不安,设置陵邑对巩固政权已不起作用,所以从渭陵开始废置陵邑。

10.简述北周孝武帝陵墓的发现与研究。

【答案】北周武帝孝陵位于山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约1000米处,西距唐顺陵约1500米。属于渭水与泾水之间的黄土塬区北部,地势高亢,平坦开阔。孝陵坐北朝南,由长斜坡墓道、5个过洞、5个天井、4个壁龛以及甬道、土洞式单墓室组成。这样的形制,与已发现的北周皇室、贵族、大臣的大中型墓大体相同。

(1)墓道

墓道呈斜坡状,系由原地面下挖而成,上部开口呈长方形,两壁基本垂直,其中填土经过夯打,并夹杂有少量砖渣。

(2)过洞

5个过洞,均为拱形土洞,较墓道、天井要窄。第一过洞最长,其余过洞长度相当。由于第一至第三过洞顶部坍塌,高度不详。第四、五过洞顶部保存较好。

(3)天井

5个天井,平面均呈长方形,但天井四壁不完全垂直,一般为东西向口窄底宽、南北向口长底短。

(4)壁龛

4个壁龛,分别设置在第四、五天井的东西两壁,两两相对,各龛大小不一,龛门均以土坯封堵。

(5)甬道

甬道口外砌有土坯封门。以中间的木门为界,可分为内外两段。外段呈斜坡状,内段地面平直。甬道因盗洞而坍塌,原高度不详。地面用砖铺砌成人字形,原来涂有红颜料。木门仅余门槛,其东西两端分别插进甬道墙壁上开挖的方洞内。

(6)墓室

墓室平面呈凸字形,北壁有后龛。地面用条砖铺砌成人字形,顶部坍塌。墓室东西两侧分别发现棺椁残痕,其中西侧棺椁痕迹比较清楚。后龛在北壁中部偏东,平面呈梯形,前小后大,地面未铺砖。龛内中部偏北发现木箱朽痕,在朽痕内清理出龙手柄三足铜鎢斗等。

(7)随葬品

由于多次被盗掘,出土物遭到很大的破坏,主要有陶俑、模型明器、铜器、陶器、玉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