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724中国考古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鸡首壶

【答案】鸡首壶是指带有鸡首状流的盘口壶,因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又称鸡头壶、天鸡壶。创烧于三国末年,经魏晋南北朝以至隋代的发展、演变,盛行一时,由浙江越窑首创。在江苏、浙江大量出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两湖、贵州、四川、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都有发现,范围很广。鸡首壶的的形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隋以后逐渐消失。

2. 三期论

【答案】三期论是指从年代学方法入手,根据石、青铜和铁技术发展的框架确立了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将古物按照这一序列进行早晚的分类。汤姆森的三个阶段分期的学说,创立了相对年代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没有这种相对年代的思想,史前考古学就绝对跳不出古物学的窠白,古物学也就只能停留在单纯描述古物的工作上。正因为如此,汤姆森的三期论被称为“史前学的基础”和“现代考古学的柱石”。

3. 陶寺文化

【答案】陶寺文化是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的区域考古学文化,因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晋南地区的临汾盆地,即峨嵋岭以北汾河下游及其支流浍河、滏河流域,可分为陶寺早、中、晚三期。陶器的陶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另有少量的夹砂褐陶、泥质褐陶和泥质黑陶,典型器物有釜灶、聋、扁壶、大口罐、小口折肩罐、鬲、赢、折腹盆、深腹盆、浅盘豆、单把杯、碗、钵等。陶寺文化的文化年代距今4300~3900年。

4. 失蜡法

【答案】失蜡法是春秋晚期偏早出现的一种铸造技术,将易熔化的黄蜡制成所需器形的蜡模,定型后用细泥浆多次浇淋,并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制成铸型。烘烤时黄蜡熔化流出,留下泥范型腔,进行浇铸。

5. 定窑

【答案】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等地,曲阳在宋朝属定州,故称。该窑始烧自晚唐,盛于北宋,元代以后衰落。宋代烧造的瓷器成就最高,主要烧造白瓷,也兼烧少量的黑釉、绿釉和酱釉(即所谓“紫定”)瓷器。其白瓷盘碗采用“覆烧法”烧制,口沿部无釉,称为“芒口”。常以金、银、铜镶边。这是定窑瓷器的一大特征,覆烧法亦为该窑首创。定窑瓷器还以其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于世。花纹变化多样,布局繁复严谨。其手法有印花、刻花、划花等,其中印花定器最为珍贵。北宋后期,定窑还为宫廷及官府烧造瓷器,其产品

在社会上名声很大,为当时全国许多地方的窑场所仿造。

6. 纪南城

【答案】纪南城是春秋初期至战国时期楚国都城,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楚文王元年(前689年)至楚国顷襄王年间(公元前278年)纪南城为楚都。现存城墙建于春秋晚期或春秋战国之际。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四周夯土城墙,外有城壕,主体建筑为宫殿区位于城内中部偏东南,呈中轴线排列,另发现有铸锡、制陶手工业作坊和大量水井等遗迹现象以及陶、铁、铜器等;城外周围发现多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墓地。

7. 北周武帝孝陵

【答案】北周武帝孝陵是北周武帝宇文邕与皇后阿史那氏的合葬陵,于1993年8月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乡陈马村东南的农田里被发现。依出土武帝孝陵志石、武德皇后志石和天元皇太后玺,判定为北周武帝与皇后合葬的孝陵。孝陵总体坐北向南,方向南偏东10度,全长68.4米,由斜坡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及甬道、土洞式单墓室组成。

8. 文化景观

【答案】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它是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所塑造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景观。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

二、简答题

9. 商周时期中国边疆地区的青铜文化。

【答案】甘肃、青海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铜器。进入青铜时代后,甘肃、青海地区已发现的青铜文化主要有辛店文化、四坝文化、寺洼文化、卡约文化、沙井文化。

(1)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因瑞典学者安特生1923年~1924年期间发现于临洮县辛店村而命名,主要分布在甘肃黄河支流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的中下游地区。辛店文化彩陶业发达,冶铜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甘肃临下张家嘴出土了青铜容器额口颈部残片,说明此时已经能生产大件容器。此外,还发现有青铜生产工具、武器、装饰品等。

(2)四坝文化

四坝文化,因其首先在甘肃山丹四坝滩发现而命名分布于甘肃永昌以西的河西走廊地区, 其时代相当于夏代。随葬品以陶器为主,随葬青铜器也较为普遍,有斧、凿、刀、镰、锥、针等等。

(3)寺洼文化

寺洼文化,因其首先在甘肃临洮寺洼丄发现而命名主要分布在甘肃兰州以东地区,其年代约

相当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晚期。青铜器发现较多,有戈、矛、刀等,此外还发现有铜铃、铜镯等。马鞍口双耳陶罐是寺洼文化的典型器物。

(4)卡约文化

卡约文化,又称卡窑文化,因其首先在青海湟中卡约发现而命名。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区域。卡约文化发现的铜器有斧、刀、锥、镰、戈及小件装饰品等等。

(5)沙井文化

沙井文化,因其首先在甘肃民勒沙井发现而命名。主要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张掖、武威及永登一带。其年代约为公元前800年~公元前600年。发现的铜器主要有铜刀、铜铃、铜扣及各种装饰品等等。从其铜刀与铜镞的形制来看,与中原青铜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10.唐开元通宝的类型、特点。

【答案】(1)武德开元

唐代初期由欧阳询致词及书、经钱监严密督造的一种优质开元钱。主要特征为面背具有肉好,

廓整,钱文深俊清晰,轮廓十分规整,铜质纯净,铸造精良。钱径2.4cm ~2.5cm ,重4.5克左右。

(2)金质开元

金质开元铸造十分工整,钱径2.3cm ,廓宽0.2cm 。这种开元金币是皇帝位赏赐臣下或举行庆典活动而特铸。

(3)银质开元

铸造工艺同样十分工整,其钱文笔峰,周廓尺寸也均与武德开元无异,钱径2.5cm ,重5.7克。

(4)月痕开元

可分为四型,直画月痕,是指钱背有遗址画隆起;月型月痕,是指钱背出现的半月形隆起,形似指甲;小径月痕,是指钱文风格上与月型月痕相近,但钱径缩小;对月月痕,是指钱背的穿之上下或左右各有一月纹。

(5)合背开元

是指一种面、背俱铸钱文的开元通宝钱。

(6)当十开元

是指一种大直径的开元通宝钱,钱径3cm , 重10克,铜质浑厚,文字明坦,光背。

(7)花孔开元

是指一种方穿被铸成花孔状的开元通宝钱,铜质不纯,铸工草率,应归属私铸开元之列。 (8)会昌开元

是指钱背加铸州名或钱监名的开元钱币。

(9)鎏金开元

发掘实物甚少,根据《古钱汇考》记载,当为背刻细花。专指几种钱径在2.lcm ~2.3cm 之内的开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