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滩涂
【答案】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滩地面积。在地貌学上称为“潮间带”。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
2. 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利用结构
【答案】土地利用现状是通过土地现状调查分析而得出的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内容,它有利于明确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配置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与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由于各部门占用的土地可视为土地利用的特定形式,即用地类型,所以,土地利用结构就是一定的用地类型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在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该用地结构是由哪些用地类型所组成; 第二层含义是指这些用地类型是按照怎样的构成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在对供选方案优化的基础上加以确定的。
3. 迹地
【答案】迹地在林业上指采伐之后还没重新种树的土地,从广义来说,森林采伐、火烧后,五年内未更新的土地都可以称为迹地。
4. 土地权利
【答案】土地权利是指权利人按照法律的规定直接支配土地的权利。我国现行的土地权力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物权。土地所有权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情况; 土地使用权也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 土地他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二、简述题
5.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工作程序及其简要说明。(注:给出简要图示)
【答案】(1)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的过程。这些特定利用类型可以是土地利用大类如旱作农业、牲畜生产和森林等,或者更详细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型如以花
生和高粱为基础的旱作、灌溉水稻生产或冷杉人工软木林。适宜性按每种利用类型分别进行评价、分类和表述。
(2)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工作程序可以分为以下5个步骤(见图)
图 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程序框图
①评价系统的拟定。
土地适宜类分为:a. 宜耕土地类b. 宜园土地类c. 宜林土地类d. 不宜土地类;
土地适宜等分为:a. 高度适宜等b. 一般适宜等c. 勉强适宜等。
②评价对象的选择。为了保证评价工作能做到省时省工省费用,且达到质量好、准确度高的要求,通常应进行评价对象的选择,即根据评价的目的,剔除一些不必要参与评价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
③评价因素的选择及其指标分级。评价因素的选择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关键性步骤。参评因子的选择的科学和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评价工作量的大小。
④评价因素权重测定。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整个过程当中,每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有些所起的作用很大,有些所起的作用很小。因此,要对各个权重加以确定,以使结果更加科学化。
⑤评价单元土地适宜等的确定。在评价单元土地适宜类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土地适宜的等级做出评价,即土地适宜等、宜耕、宜园、宜林三个土地适宜类均分为三等,即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而不宜土地则不分等。
6. 假设甲、乙两人的收入/效用曲线完全相同,甲的收入为10000元,而乙的收入为1000元,请问功利主义是否赞成在他们两个人之间进行收入再分配? 为什么?
【答案】(1)功利主义,也称为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
“最大幸福”。主要哲学家有约翰. 斯图尔特. 米尔、杰瑞米. 边沁等。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 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边沁和米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米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2)功利主义在经济学上的一个表现就是边际效益分析,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带来的幸福感就会越来越少。整个社会的幸福感最强的时候就是达到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该状态下无法进行收入再分配。据此分析题目可知,从甲的收入中减少一部分给乙,所带来的甲的幸福感的减少量小于乙的幸福感的增加量,因此可知功利主义者赞成在他们两人之间进行收入再分配。
7. 简述我国士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体系。
【答案】计划指标是计划的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和数量表现,通常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组成。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可分为农业生产用地、农业建设用地、非农业建设用地和土地开发等四类。
①农业生产用地计划指标。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水产养殖用地指标。为反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情况,还可以列出耕地改园地、改鱼塘、改林地、改牧草地的计划指标。
②农业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包括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指标。农村道路是指村际道路、村组道路以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用道路(不含田埂)。农田水利用地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干、支、斗农渠用地。
③非农业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包括国家建设、乡镇集体建设和农村个人建房用地计划指标。 国家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是指县以上全民所有制和城市大集体所有制投资、列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或准许建设的各项基本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行业包括工业、建筑业、地质勘探、农业、林业、水利、气象、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物资供应、科研文教卫生、社会福利及城市公用事业等。
乡(镇)集体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是指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计划指标。乡(镇)企业,是由乡(镇)、村、组办的企业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等五个层次组成的。行业,有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等。乡(镇)村公共设施,包括交通道路、桥梁、供电、通讯、公共厕所、煤气供应等设施。乡(镇)村公益事业,包括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保健等各项事业。
农村个人建房用地计划指标,是指农业和非农业人口使用集体土地建设住宅的用地计划指标。庭院经济用地不包括在内。
④土地开发计划指标。包括荒地开垦、废弃土地复垦、滩涂围垦等计划指标。
8. 简述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和原则。
【答案】(1)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