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地经济管理

【答案】土地经济管理就是运用经济的手段和方法来管理和保护土地,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土地经济管理大致包括下列三方面主要内容:

①土地地租的产生和作用;

②土地利用经济分析;

③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2. 土地统计与土地登记

【答案】(1)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措施。

(2)土地登记或称不动产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于土地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

土地权利登记简称土地登记,是确立土地权利的法律依据。世界主要有三种登记制度:契据登记制、权利登记制和托伦斯登记制。我国采用的登记制度是权利登记制。

3. 土地征用

【答案】土地征用,就是指国家为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征用是一种合法地强制性行使公权力的行为,必须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同时,征用体现出土地权利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割与变换,必要的“征用补偿”是保障征用行为的关键。

4. 土地权利

【答案】土地权利是指权利人按照法律的规定直接支配土地的权利。我国现行的土地权力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物权。土地所有权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情况; 土地使用权也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 土地他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二、简述题

5. 简述土宜法、模型法和综合法的适用条件。

【答案】(1)土宜法的适用条件

土宜法建筑在土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依据评价成果资料,并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对农、林、牧产品和建设用地的需要和土宜性特点,对于宜农、宜林、宜牧地以及宜各种农作物、树种和草

种地、宜建筑地等加以合理的归并,借以确定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方法。应用土宜法的前提条件是土地质量评价工作是否完成。若规划区域已完成土地质量评价工作,其成果可应用于确定土地利用结构; 若规划区域未开展或未完成土地质量评价工作,则在确定土地利用结构时必须先从土地质量评价工作开始。

(2)模型法的适用条件

土地利用结构的设计涉及多因素,因而错综复杂。为了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各制约因素组成一个达到最优水平的完整体系,可以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建立系统模型,通过定量分析研究,选择其中最优方案。线性规划法在系统工程研究中常被采用。线性规划一般数学形式中的约束条件,在系统工程模型中通常表现为限制资源(生产要素)。

因此,在使用模型法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设计时,应该明确土地生产中的限制性因素。为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必需占有下列各项资料:

①单位拥有的土地,可提供的劳动力、流动资金等资源的数量;

②各种行动方式的投入产出系数;

③卖现这些生产行动所需成本;

④计划单产、产值纯收入指标;

⑤企品销售预计价格。

(3)综合法的适用条件

综合法(或称综合平衡法)是以国家、地区和个人对农产品的需要量为依据,结合考虑其他社会经济条件、土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农作物单产指标,在单项用地计算的基础上采取逐项逼近总面积的方法来确定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

因此,综合法的适用条件就是对于进行结构设计的土地掌握了相关产品的需求量、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的自然经济条件。

6. 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答案】(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将可变生产要素的追加量相继投入到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将引起递减的边际生产率,至少在一段时间之后是这样。因此,连续地把追加资本投入到固定的劳动量中,将引起产量的增加,但边际产量随即下降,然后是按可变要素计算的平均产量将开始下降。不变要素相对于可变要素是减少了,因此,每单位可变要素都有一个数量递减的不变要素与之相配合。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可通过生产函数加以具体表达

①第一阶段为边际产量(MPP )高于平均产量(APP )阶段。在此阶段,总产量(TPP )、平均产量一直增加,表明可变投入X 转变为产品Y 的平均比率一直是增加的,但是边际产量却由增加转为下降;

②第二阶段开始于边际产量低于平均产量之时,此时平均产量也开始下降; 在此阶段结束之时,总产量达到最高峰,即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或产值)达到最高峰,而边际产量却降低到零;

③第三阶段开始于边际产量为负值之时,此时总产量、平均产量也开始下降。

7. 土地统计报表填写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案】正确编写填报说明是基层填报单位正确填报、统计部门能取得正确统计数字的关键。一般的注意事项应包括如下内容:

(1)填报范围。它是指每种统计表由何单位填报,汇总时应包括哪些单位和综合范围等,这样可以保证填报不被遗漏,遇到填报范围变动时便于调整,使得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的统计资料能互相比较。

(2)指标解释。对列入表式的统计指标的概念、计算方法、计算范围及其他有关问题的具体说明。这是保证填报单位准确填报的关键,以免填表时各行其是。

(3)分类指标。这是填报单位进行填报的重要依据。主要指有关统计报表中主词栏中应填报的有关项一览表。

(4)其他事项。如报送日期、受表机关和报送份数等。

我国日前己有一套土地统计表册。它由《权属面积核实表》、《土地面积报告表》、《土地面积平衡表》、《基层土地统计簿》、《年度土地统计报表》、《土地统计台账》和《年度非法占地统计表》7张表组成。

以上7张表册填报方法的注意事项为:

①《权属面积核实表》

该表应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末级控制区为单位,按用地单位类型分栏填写。在填写铁路、公路、城镇等大型工程建设用地单位的面积时,不能单凭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时所标绘的界线和相应的量算数据,而必须将其与该用地单位关十征地、划拨和划界等文件进行核对后方可填入。

②《土地面积报告单》

封面上“土地统计单位”、“单位编码”、“所有制性质”和“隶属系统”各栏均应根据土地统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加以填写。单位名称应填写全名,不可用简称。编码应为统一编号,即县(市)省均以国家行政区代码作其号码,县以下单位则由上级土地管理机关统一编排。主表由双页构成,以土地使用单位为序进行填写。

③《土地面积平衡表》

在没有权属变动的情况下,表内年初总面积应与年末总面积相等。在具有权属变动的情况下,年初各类土地面积之和加(减)年内权属变更面积应等于年末各类土地面积之和。

④《基层土地统计簿》

基层土地统计簿应该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填写图幅号和图斑号。

⑤《年度土地统计报表》

一般由土地管理机关填写,一式两份,一份上报,一份留存。

⑥《土地统计台账》

,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填写。 乡和乡以上各级设立《土地统计台账》

⑦《年度非法占地统计表》

此表应由各级土地统计单位的土地管理部门填写。填写人员在填写过程中应当注意有关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