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渤海大学文学院821汉语基础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四声

【答案】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用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普通话己经失去了入声,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浊上声归入去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2. 韵脚

【答案】韵脚是指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又称为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鸦”和“家”押韵。韵脚最广泛应于文学作品中,诗歌尤甚,使行文变得赋有节奏和音乐之美,现代韵脚诗便将韵脚这一特征发挥的淋漓尽致。

3. 古白话

【答案】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称之为“古白话”。

4. 《康熙字典》

【答案】《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汉语辞典。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十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

5. 读为

【答案】读为是古书注解中的一种标识通假字的术语。它和“读曰”一样,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如:《诗经·卫风·虻》:“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泮”是假借字,“畔”是本字。

6. 《说文解字》

【答案】《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说,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的阐述了“六书”理论,并首次提出540部首,将9353个字归入这些部首,为后

世的部首检字法的发展提供了很大便利。

同时,《说文解字》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一一文献语言学,也是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话之字,大体不出《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说文解字》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糟文,是国人认识更古文字一一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 同时它的训解更是国人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因此《说文解字》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7. 谓

【答案】谓是古书注解术语。往往在以具体解释抽象,或以一般解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是放在“谓”的前面。如《论语·為政》中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

,孔安國注:“政謂法教。免而無恥。””

8. 三平调

【答案】三平调是指诗句中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的现象,又称“连三平”、“三平式”或“三平脚”。三平调是古诗的典型,尤其是在平韵诗里,三平调最多。近体诗平仄协和要求严格,三平调在近体诗中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古体诗中,三平调却频频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例如杜甫的《岁晏行》中的诗句:“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9. 平仄

【答案】平仄是指诗文的韵律。它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10.避讳

【答案】避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避讳是指人们不能直呼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需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例如避君讳:汉高祖名邦,

,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邦”改成“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避讳常

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二、综合题

11.文言文加标点、翻译及理解。

下面的一段选自司马迁的《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1)抄录下面的文字,并为其加上标点符号。

(2)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3)这段话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简要谈一下你的看法。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鉏豪桀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於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答案】(1)标点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鉏豪桀,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於闾巷; 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 岂非天哉,岂非天哉! 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2)翻译

秦始皇已经称了帝,害怕兵乱不止,认为那是因为有诸侯的缘故。所以对功臣亲族没有尺寸土地的封赏,毁坏名城,销毁武器,铲除豪杰,希望可以使帝业万世安稳。然而,新的帝王事业却兴起在平常的巷陌之中。天下豪杰联合起来讨伐秦王朝,那迅猛的声势超过了夏商周时期。过去秦朝推行的的种种禁令,反而帮助了贤明的人,为他们扫除了障碍。所以汉高祖刘邦从家乡发迹成为天下雄主,哪能说“没有土地就不能当帝王”呢? 这便是帝王之位应该人们所说的大圣贤吧。

,谁能承受这样的天命而称帝呢? 这难道不是天意,这难道不是天意! 不是大圣贤(代刘邦)

(3)司马迁以天命转移说对西汉之初的社会和政治变局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核心观点就是,刘邦以“大圣”(尽管表述起来心里没底)得天命,从而代秦称帝。司马迁提到秦王朝因种种禁令使民不聊生,以致百姓揭竿而起,这是客观陈述历史事实。但是他同时将《尚书》奉为经典的儒家学说,崇信天命说,认为刘邦发迹于民间是天命所归,又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不得不说这一段恰恰反映了司马迁内心对于刘邦夺取天下的认知的矛盾。

12.閱讀下列《論語•先進》原文及朱熹註,並回答問題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崋侍

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

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

(2)子路率爾而封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晒之

(3)求爾如何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侯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