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大连大学师范学院844汉语言文学与写作[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答案】衣()褐:穿粗毛编织的衣服。

2.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答案】相:辅助、辅佐。

3. 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行

【答案】亨:煮,后来写作“烹”

4. 许子以釜甑爨。

【答案】爨:炊,烧火做饭。

5.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

【答案】诸:“之于”的合音字。

6.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之忘反?

【答案】羌:语气词。

7.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然:转折连词。略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

8. 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答案】苟:假如,假设连词。

9. 雨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

【答案】征:索取。

10.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齊怒。

【答案】齊怒:疾怒,马上恼怒起来。

二、名词解释

11.非敷奉微與幫滂並明相同

【答案】非敷奉微,帮旁并明是唐代声母系统三十六字母中的六个声母。针对唐代的声母系统,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而上古声母据初步研究,有三十二个,与三十六字母相较,有两类要合并,其中一类就是“非敷奉微”和“帮滂并明”,二者相同,都是双唇音。

12.直音

【答案】直音是指用同音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即直音法。直音法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注音方法之一,如:郯,音谈。(《经典释文·左传僖公四年注》)

13.异体字

【答案】异体字是指在同一时期内,读音和意义都一致,但是字的形体不一样的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组成,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如“峯”和“峰”。异体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与“淚”;

(2)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嘆”和“歎”;

(3)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線”和“線”;

(4)变换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和”与“咊’,有的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与“芲”。

14.《词诠》

【答案】《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的一部虚词词典。按语法词类来分析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及特殊用法。体例是每解一个虚词,先注音,次辩明其词类,再说明其意义和用法,然后列举书证。结合词类具体指明古汉语中虚词的语法作用,是虚词研究的发展。本书共收字五百以上。通俗易懂。本书是按注音字母音序编排的,并附有《部首目录》。

15.小篆

【答案】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16.三平调

【答案】三平调是指诗句中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的现象,又称“连三平”、“三平式”或“三平脚”。三平调是古诗的典型,尤其是在平韵诗里,三平调最多。近体诗平仄协和要求严格,三平

调在近体诗中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古体诗中,三平调却频频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例如杜甫的《岁晏行》中的诗句:“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17.谓

【答案】谓是古书注解术语。往往在以具体解释抽象,或以一般解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是放在“谓”的前面。如《论语·為政》中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

,孔安國注:“政謂法教。免而無恥。””

18.《说文解字》

【答案】《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说,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的阐述了“六书”理论,并首次提出540部首,将9353个字归入这些部首,为后世的部首检字法的发展提供了很大便利。

同时,《说文解字》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一一文献语言学,也是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话之字,大体不出《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说文解字》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糟文,是国人认识更古文字一一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 同时它的训解更是国人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因此《说文解字》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三、分析题

19.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用现代汉语解释相关部分。

(1)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2)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于诸侯。

(3)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己: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5)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

(6)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

【答案】(1)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喝,也就是给……喝。

(2)臣:名词用如动词。可译为“称臣”。

(3)朝: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朝见”。

(4)①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少”。

②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认为……轻”。

(5)免: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脱身”。

(6)高: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高”,这里有“推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