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课程与教学论714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答案】奚:为什么。
2. 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
【答案】險:难走的路。
3.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韩愈《进学解》)
【答案】既:完,结束。
4. 犹缘木而求鱼也。 .
【答案】缘:攀登。
5.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答案】且:而且,连词。
6. 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答案】有:表示所属。
7.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日:“……” .
【答案】趋:快步走。
8.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病末及死,吾子勉之。 ..
【答案】(1)即:动词,走向。
(2)勉:努力。
二、名词解释
9. 《词诠》
【答案】《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的一部虚词词典。按语法词类来分析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及特殊用法。体例是每解一个虚词,先注音,次辩明其词类,再说明其意义和用法,然后列举书证。结合词类具体指明古汉语中虚词的语法作用,是虚词研究的发展。本书
共收字五百以上。通俗易懂。本书是按注音字母音序编排的,并附有《部首目录》。
10.喻三歸匣
【答案】喻三归匣是古代音韵学的一种描写声母变化的术语,是以曾运乾以中古音韵推演上古音韵得出的规律。宋代提出了“见溪群疑,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影晓匣瑜,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这三十六声母,反映的是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与之相较,上古声母系统中声母共有三十二个,有的要合并,有的要分出一些。而其中,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一类接近定母。前一类即所谓“喻三归匣”。
11.古白话
【答案】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称之为“古白话”。
12.非敷奉微與幫滂並明相同
【答案】非敷奉微,帮旁并明是唐代声母系统三十六字母中的六个声母。针对唐代的声母系统,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而上古声母据初步研究,有三十二个,与三十六字母相较,有两类要合并,其中一类就是“非敷奉微”和“帮滂并明”,二者相同,都是双唇音。
13.平仄
【答案】平仄是指诗文的韵律。它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14.尔雅
【答案】《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它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话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此外,《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被列入十三经之中。
三、分析题
15.分析下列汉字属于哪种造字法并简要分析。
贼 益 雅 向 取
【答案】(1)贼:会意字,小篆字形,从戈,则声。从戈,刀毁贝。
(2)益:会意字,小篆字形,象器皿中有水溢出。从皿,从水。
(3)雅:形声字,从佳,从牙,牙亦声。
(4)向:象形字,从宀,从口。
(5)取:会意字,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
16.具体分析下列句子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1)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2)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3)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4)狂者伤人,莫之怨也。
(5)盗者孰谓? 谓阳虎也。
(6)贤哉,回也!
(7)姜氏何厌之有?
【答案】(1)肘:名词用如动词。用手肘撞。
(2)富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贵。
(3)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药。
(4)“莫之怨”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提前至谓语动词之前。
(5)“孰谓”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提前至谓语之前。
(6)谓语前置。正常语序应该是“回也,贤哉!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加强语气,会将谓语提前至主语之前。
(7)“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必须提前至谓语之前,此句中还以“之”复指宾语“何厌”。
17.說明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象(指出活用的詞,活用的種類),並把全句譯成現代漢語。
(1)晉靈公不君。
(2)故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
(3)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4)晉侯飲趙盾酒。
(5)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答案】(1)晉靈公不君。
①活用的词:君。
②活用的种类:名词活作动词。
③全句翻译:晋灵公不行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