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夏医科大学公共政策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问题界定的方法。
【答案】界定问题的技术和方法有:
(1)边界分析。边界分析是问题界定的一个重要方法,它由以下三步构成:①饱和抽样; ②问题陈述的启发; ③边界估计。
(2)类别分析。类别分析是一种澄清概念—即那些用来界定和分类问题情景的概念—的技术。类别分析有两种基本程序—逻辑划分和逻辑归类。所谓的逻辑划分是指选择一个类,并将它分解成其构成因素; 相反的过程则是逻辑归类,即把许多情况、事物和人组成一个更大的团体或类别的过程。
(3)层次分析。层次分析是一种查明问题情境的可能原因的技术。层次分析帮助分析者分清三种原因:可能的原因、似真的原因和行动的原因。
(4)综摄法。综摄法是一种促进对类似问题认识的方法。综摄法表示对类似性的广泛研究,它帮助分析者在构造政策问题时创造性地运用类比方法。
(5)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产生某些有助于查明和概念化问题情景的思想、目标和战略的方法。它最初是山奥斯本设计用来加强创造性的一种手段,可以用来产生大量的有关问题的潜在解决办法的建议。
(6)多视角分析。多视角是一种系统地采取对问题情景的个人的、组织的和技术的视角,以获得关于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真知灼见的方法。作为一种取代在计划、政策分析、技术评估、社会效果评估及其他领域中被绝对强调了的所谓的理性技术途径的方法,多视角分析被明确地设计来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
(7)假设分析。假设分析是‘种旨在取得有关政策问题的冲突着的创造性综合的1种技术。它是问题构造中一种最具有综合性的方法,因为它包含其他的程序(方法)的应用,并可以集中于团体、个人或同时集中于这两者。
(8)论证图示。假设分析的一个重要技术是应用图表展示,以构造政策争论因素的重要性和似真性的图画。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是在两个序数标尺上评估这些因素—理山、支持和反驳。(9)问题文件法。问题文件法是由计划一规划一预算系统在州和地方财政项日的应用而形成的一种界定问题的综合性方法。它被奎德当作发起一项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
2. 如何对备选方案做初步的筛选?
【答案】尽管在分析的这一步应力求减少备选方案的数量,但这应通过初步的分析评估,而不是依靠分析者的个人偏好或武断的判决来减少; 同时这种限制或减少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或弹性,必须为后来分析的循环往复留有余地。
方案的初步筛选不是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评价,但仍然需要快速运用某些分析方法,例如:
(1)经验分析。总结以往政策方案执行的经验教训,特别注意与目前方案有关的政策的效果,以此判定已取得的某些方案是否可以保留。
(2)比较分析。对各方案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政治的可行性作大致的比较,舍弃明显不可行的一些方案。
(3)抽象分析。抽取方案中的某些关键因素以及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作粗略的分析,以初步判断方案的优劣,并加以取舍。
方案的初步筛选所考虑的因素包括成本、收益、实施条件、方案的敏感性等。为此,方案的实际筛选也可以说是对成本、收益、条件、敏感性进行粗略、快速的分析或估计。
3. 备选力案有哪些主要来源?
【答案】(1)备选方案的概念备选方案是决策者解决政策问题的行动过程的选择,或是达成政策目标的可供利用的手段、措施或办法。
(2)备选方案的主要来源①由政策问题的性质以及政策目标所派生; ②现有的政策(它本身是一个应考虑的方案,也是许多新的方案产生的基础); ③从别人或别处处理相同问题的经验中得到借鉴; ④某些特殊政策案例的启示; ⑤从类似的问题中加以类比或推广; ⑥向专家请教; ⑦根据权威的要求; ⑧从政策参与者的价值观及信念、法律的规定和科技知识中进行推导等。
4. 在理论预测中如何应用理论图示法和因果模式?
【答案】(1)理论图示是指一种用于帮助分析者查明和安排一个理论或因果论证中的关键假设的技术。它可以有助于揭示下列四种因果论证:收敛的、发散的、系列的和循环的论证。一个理论可能包含着这四种论证的混合。
(2)有一种程序可以用来揭示一个理论或论证的一般逻辑结构,它由如下四步所组成:
①分开并计数每个假定;
②划出表示结论的词语和表示支持论断或结论的假设的词语;
③当这些逻辑指示词被省略,但明显地是隐含着的时候,用方括号将这些逻辑指示词补齐; ④用一个因果关系图表安排已被序号化了的各个假定。
(3)因果模式是一些力求解释和预测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的简化了的理论表达式。因果模式的基本假定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项之间的共同变化是基本的派生力(原因)和它们的结果(效果)的一种反映。因果模式的优点及力量在于,它促使分析者将因果假定加以明确化; 局限性在于分析者往往倾向于将统计分析所发现的共同变化与因果论证混为一谈。因果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卫生、教育和福利等公共政策问题领域,以弄清这些领域公共政策的决定性的因素。
二、论述题
5. 联系我国实际、论述陈振明的政策周期理论。
【答案】(1)从结合我国政策实践出发,陈振明认为,一个完整的政策周期应包括制定执行
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政策制定是核心; 政策执行是关键; 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方案合理性的最具权威的检验; 政策监控是政策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贯穿于政策过程的始终,通过政策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政策偏差,从而提高政策绩效,实现政策目标; 政策终结则意味着一个日周期的结束。
(2)不同的政策周期的时间长度是不一样的。这种决定时间长度的因素很复杂,但主要和政策目标的大小远近、环境变化以及实施的难易相关。政策目标越大越长远,环境情况变化越复杂,实施难度越大,政策的周期越长; 反之,政策周期越短。政策周期的长短还与具体政策相关,一项错误的政策,人们自然希望它的周期短一些,尽快结束; 一项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政策,人们可能也希望它的周期短一些,尽快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3)政策周期还意味着新旧政策的循环,因此,政策周期理论的研究还包括对新旧政策之间关系的研究。新的政策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了适应新情况对原政策加以修改或调整,使政策又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因此,从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看,政策周期是政策的辨证运动,其核心在于政策自身的扬弃,这种扬弃导致政策不断汲取养分,吐出糟粕,从而获得发展的内在力量。
(4)政策周期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①就理论意义来说,政策周期研究可以丰富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内容,完善政策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已有的政策研究中,对政策周期的探讨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没有提及,因此,研究政策周期,将填补我国政策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空白,并为促进政策科学的发展及其应用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②政策周期研究的实践意义表现为:可以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巩固和发展现行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推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
(5)我国的政策周期及其特点:在我国,一项政策并非完全按照制定一一执行一一评估一一监控一一终结的程序进行,而是表现为传达期、贯彻期和变通期。这是中国政策周期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
①传达期,即“传达动员”阶段。传达动员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内部传达; 另一种是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动员。前者借助共产党的组织系统,后者借助现代宣传工具。在很多场合下,先是内部传达,然后公开动员。通过广泛使用新闻媒介,大张旗鼓地制造声势,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种政治动员作用十分有效,能够广泛动员全社会各种力量,形成全民族的凝聚力,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各种资源。
②贯彻期,即“贯彻实施”阶段。在传达中央精神之后,各地方开始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地方政府受到当地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面貌的强大压力; “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③变通期,即通常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阶段。政策执行之后,决策者常常会碰到“政策走样”、“南辕北辙”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从根本卜说,政策是对利益的分配和调整,地方政府从本地区利益出发,以地方利益为标准,想出各种变通方法,不是我行我素,肢解、曲解、抵制中央政策,就是另定对策,对付中央,阻碍政策的顺利推行。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被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