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商业大学公共政策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政策问题的特征。
【答案】政策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它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入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根据邓恩在《公共政策分析》一书中的论述,政策问题的特征有:
(1)政策问题的相互依赖性
一个社会领域(如能源)中的政策问题经常影响其他领域(如卫生、保健、、就业)的政策问题。实际上,政策问题不是独立的实体或现象,它们是整个问题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个系统最好的是刻画为“混沌”,即由那些产生社区各种令人不满的外在条件所组成的系统。要想通过使用种单一分析途径,那种将问题分解成它的构成要素或部分的途径一一来解决问题系统是困难的或是不可能的。有时,“解决十个相互联结的问题比解决单一的问题更容易”。相互依赖的问题系统要求一种全面考虑的途径,即一种将闻题看成不可分割的和离开它的构成系统就无法测量的观点。
(2)政策问题的主观性
产生问题的外部条件是被有选择地加以定义、分类、解释和测量的。尽管在某种意义上说,问题是客观的(例如,空气污染可以根据大气中的气体和微粒的比例来定义),但是,有关数据可以明显地从不同的方面加以典型的解释。政策问题“是影响环境的思想的产物; 它们是问题情景的因素,这些因素是由分析者从这些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我们所体验的是问题情景而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有如原子或细胞,是概念的构造”。在政策分析中,重要的是不要混淆问题情景与政策问题,因为后者是通过人的直觉而将经验转化而产生的精神(人工)产品。
(3)政策问题的人工性
只有当人类做出关于改变某些问题情景愿望的判断时,政策闻题才有可麓。政策问题是人们的主观判断的产物; 它们最终也被人们当作客观社会条件和合法定义来加以接受。因此,政策问题是社会地构造、维持和改变的,问题不会脱离定义它们的个人或团体而存在,也就是说,不存在自身构成政策问题的种种“自然的”社会状况。
(4)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对于一个特定的政策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因而也就有许多不同的解决办法。问题和定义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即使所要解决的问题小过时,问题的解决办法也会过时或失效。
2. 政策范式变化过程。
【答案】(1)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的学科,有它自身的“范式”及特征。
①它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新研究领域;
②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
③公共政策分析涉及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
④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规范的。
(2)政策科学范式的演变
①政策科学概念首先由拉斯维尔提出,奠定了政策科学发展的基础。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是政策科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他们所提倡的政策科学范式因自身的局限性而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难题。
a. 将政策科学当作一种统一的社会科学,造成了在科学共同体中建立共识的困难,包括在划定研究范围边界、建立学科理论体系和形成特有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困难。
b. 政策科学为自己确立的目标过于宏伟,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
c. 过分注重政策制定的研究,而忽视了对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特别是政策执行和评估的研究。 ②20世纪70年代以后,政策科学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
a. 政策分析范式迅速成长壮大
政策分析范式将政策科学理解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主要关注现实具体的政策问题,政策分析方法及技术在其中占有核心地位。
b. 政策科学加强了对政策执行及评估的研究
政策科学的研究重心由政策制定向政策执行的研究重心转移,构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公共管理”范式出现的一个契机,公共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政策执行的管理。
c. 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发生了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后政策科学的理沦基础由政治学转向经济学; 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也逐渐取代系统途径、过程途径、精英途径和制度途径等政治学途径,在政策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
d. 政策科学的视野及主题进一步拓宽
政策科学学科在不断分化,出现了比较公共政策、政策伦理学、政策工具学等分支学科,在许多主题领域中的政策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形成了新的理论。
③最近二三十年,西方的政策科学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及新趋势。
a. 政策科学作为一门统一的社会科学的范式,受到作为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的政策科学范式的挑战,政策科学与公共行政学及管理学的合流而导致公共管理学的兴起,公共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政策科学学科在不断分化尤其是出现了比较公共政策、政策伦理学、政策工具学等分支学科,在许多主题领域中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形成了新的理论。
b. 政策过程研究的阶段启发法途径受到了批评与挑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新的替代途径或概念框架,从而丰富了政策过程的理沦。这些政策过程的新理论框架包括制度理性选择框架、多源流框架、中断一平衡框架、辩护联盟框架、政策扩散框架、因果性途径、权力角斗场理论、文化理论、建构主义框架、政策论域框架等。
3. 简述预测的过程及程序。
【答案】(1)预测的概念
预测是指对所研究的事件的未来前景做出估计或推测,即由过去、现在推断未来。政策分析中的预测是指一种法,它依据先前政策分析的各阶段所掌握的关于政策问题、目标和方案的信息或知识,对政策(方案)的未来前景做出估计、推测或判断。
(2)预测的过程或程序
①预测目标,分析其所处的环境
首先是确定要预测什么的问题。一般而言,政策预测的目标无非有这样几个方面:
a. 现有政策的结果,即估计在没有采取新的行动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变化;
b. 新政策的结果,即估计新政策被采纳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社会变化;
c. 新政策的内容,即估计新政策内容的变化;
d. 政策参与者的行为。
②搜集与整理数据,编制假想脚本
数据的获取是预测的前提,必须对预测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的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较全面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在充分估计预测对象发展的基础卜,对于预测参数的增长规律作定性研究,并编写出假想脚本。在脚本中应尽可能地考虑各种因素及其他对象的影响,目的是认识预测过程及其环境。
③选择预测方法,建构预测模型
在掌握充分数据并做出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预测方法选择的重要根据是预测对象、占有资料、准确度要求、顶测费用、顶测者能力和辅助条件以及所预测的事物的过程特点; 同时必须建立预测模型。
④总结预测结果,编写预测报告
在预测的这个最后阶段,要以报告的形式将结果提交给决策者或委托人,预测报告的内容涉及预测的结果,预测对象的过去与现在,对预测对象的未来有重要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测对象及相关因素在预测期限内的发展趋势,取得预测目标的有效途径及资源等。
4. 简述政策调整的内容、原因和作用。
【答案】(1)政策调整的内容
政策调整的内容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问题的重新界定、目标的重新确立和方案的重新拟定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①问题的重新界定。随着政策过程由制定到监控等环节的推进,人们可能发现对问题原有的认识并不全面,问题的某些重要方面或边界条件可能被忽视,环境的变化可能改变了问题的性质。因此,在这一阶段有必要根据己掌握的新信息,对政策问题加以再认识和重新界定。
②政策目标的校正、修钊一或再确立。包括将原来模糊、不准确的目标加以明确化,根据变化了的环境校正或修订原有的目标等方面。
③对政策方案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甚至重新制定。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