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之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重点访问

【答案】重点访问是访问法中无结构访问法的一种。它是指集中于某一经验及其影响的访问,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等创造。重点访问的“重点”是指访问所侧重的内容。具体做法为:先将访问对象置于一定的情景当中,如看一部电影、参与一场政治集会等,然后,再请被访问者自由说明他在这一情景中的主观经验,即个人对情景的认识。3. 调查研究法(surveyresearch )[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调查研究法(surveyresearch )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一个社区或国家的人口)的研究。如果按照统计学原理进行调查,从样本中得出的概括结论可以推广到全体人口,并且具有相当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抽样调查法比对所有人口进行的普查花费少。

2. 李普曼

【答案】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李普曼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和“刻板成见”(stereotype )。

3. 两级传播

【答案】两级传播是关十“传播流”的‘种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个人”的两级过程。两级传播理论是最早经学术研究而产生的有关传播效果的理论,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枪弹论”的想象,并启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引发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如传播的社群影响及人际环境、多级传播、有限效果、创新与扩散等。

4. 受众“碎片化”

【答案】“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碎片化”,是指完整的

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选择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趋向。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5. 把关人(守门人)

【答案】把关人(gatekeeper )又译“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传播学者怀特对把关人进行了系统的个案研究。

二、简答题

6. 多数无知与沉默的螺旋有什么异同?

【答案】(1)多数无知的含义

多数无知是指个人对他人的意见具有相同的错误感知。多数无知过程包含两个错误感知:①人们认为自己能够估计他人的意见是什一么; ②实际上错误地估计了他人的意见。

(2)沉默的螺旋的含义

沉默的螺旋是指沉默的扩散和优势意见的大胆表达,令公众对意见气候产生了错误的感知。于是在公共场域内,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则在减弱甚至消失,双方的势力消长呈螺旋状。

(3)“多数无知”与“沉默的螺旋”的异同

①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对他人作出了错误的感知。

②不同之处在于沉默的螺旋是在对他人作出错误感知之后,出于对孤立的恐惧,采取了保持沉默的行动。并且这种沉默进一步加剧了意见气候的两极分化和对他人的错误认知。

7. 培养分析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案】培养分析的特征

(1)培养分析理论主要关注商业体制下电视对观众的影响。跨国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国家的电视不具有美国这样的商业化和同质化的特征,培养的后果就不像美国这样明显。

(2)培养分析把重点放在电视的虚构性内容而不仅限于对新闻的研究。培养理论本质上是关于叙事(故事)的理论。

(3)培养研究并不关注单条信息的影响,而是考察整个讯息系统中重复出现的、稳定的内容模式的宏观影响。

(4)培养分析主要关注的是电视造成的长期的、相对稳定的、一致的、广泛共享的后果,而不是效果研究所追求的变化。该理论认为,电视最大的效果不是使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而是使它们保持稳定。

(5)培养分析虽然不否定观众的主动选择能力,但该理论认为由于讯息系统长期积累的培养,要摆脱其影响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宏观理论,培养分析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受众的使用过程和意义解释过程等微观问题上,而是把精力放在整个讯息系统长期的影响卜。

(6)培养分析考察的是电视对受众现实感知的影响。就像议程设置一样,大规模生产的电视讯息的整体倾向和模式并不会必然告诉人们怎么想和怎么做,但是它会告诉我们大部分人在通常情况会共同想什么和做什么。培养分析并不认为电视具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影响,但是却认为它在塑造我们关于现实的共同观念上具有累积的影响。

(7)培养理论又是一个关于社会控制的理论,它描述了居于主导地位的群体(社会精英)是如何通过商业体制一一“没有宣传家的宣传”实现其整体利益的。在长期的培养中,电视观众不知不觉地将这些对社会精英有利的观念内化,与他们越来越一致。可以看出,培养分析并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理论,它具有批判理论的特征。

三、分析题

8. 请查阅相关资料,讨论一下什么是意识形态? 我们能否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为什么?

【答案】(1)意识形态概念

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追求客观中立地研究意识的过程。这个概念的创造者是法国学者特拉西。他提出要建立一种新的观念学,摆脱宗教和其他偏见,对思想的起源进行理性地研究,它将成为其他科学的基础。这个概念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提出的。但是在拿破仑称帝的过程中,这些自由派和共和派的学者被他讥讽为提倡“模糊不清的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家,该词逐渐具有了贬义色彩。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发展了这个概念,在建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过程中,批判了那种颠倒的社会意识和虚幻的想象,他认为意识形态掩盖了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2)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

①每个人必须要在一定的意识形态的框架下,才能对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的物质条件进行解释。意识形态对于每个人而言必不可少,它是无所不在且永恒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②阿尔都塞重申了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由物质来定位的,国家机器通过构造和质询(召唤),把具体的人构造为主体。这里所讲的质询像是人们日常打招呼,通过这种应答,个人承认自己的主体身份,被嵌入到关于现实的想象之中。意识形态不是观念系统,而是实践。虽然不能简单地把意识形态还原为阶级,但是意识形态与阶级结构是存在一定关系的。在一个社会中,会存在一个“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通过国家机器来贯彻。

9. 批判理论是科学的吗? 为什么?

【答案】(1)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区别

霍克海默所推崇的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研究主体的态度不是站到肯定现状、服务现状的立场上,而是毫不妥协地否定受资本主义虚假意识控制的整个社会。

(2)批判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①它打破了经验学派的观点,使得批判理论成为社会的一种现象,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事物。

②在研究方法上,批判理论整体地、历史地研究社会。他们把对象放到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经济结构下加以研究; 把研究对象放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加以批判,而不是追求永恒不变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