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之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涵化理论

【答案】“涵化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涵化假设、涵化分析。美国传播学者G. 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涵化”的过程。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夕,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2. “沉默的螺旋”理论

【答案】“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最早是由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一一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一一舆论的诞生。

3. 受众“碎片化”

【答案】“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选择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趋向。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4. 议程设置理论

【答案】美国传播学家M.E. 麦库姆斯和D.L. 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最早提出“议程设置理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人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

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一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一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5. 重点访问

【答案】重点访问是访问法中无结构访问法的一种。它是指集中于某一经验及其影响的访问,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等创造。重点访问的“重点”是指访问所侧重的内容。具体做法为:先将访问对象置于一定的情景当中,如看一部电影、参与一场政治集会等,然后,再请被访问者自由说明他在这一情景中的主观经验,即个人对情景的认识。3. 调查研究法(surveyresearch )[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调查研究法(surveyresearch )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一个社区或国家的人口)的研究。如果按照统计学原理进行调查,从样本中得出的概括结论可以推广到全体人口,并且具有相当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抽样调查法比对所有人口进行的普查花费少。

二、简答题

6. 什么是话语分析? 除了用它来分析“传播”的话语外,你能否试着用它来分析“信息”、“文化帝国卞义”等话语?

【答案】(1)话语分析

①话语分析目标不是去争论传播到底是什么,而是去研究人们对传播持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它产生的社会语境和知识风尚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接受这种关于传播的看法。

②其认识论基础是什么,围绕着某个关于传播的看法,人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人们对传播的认识。

(2)信息

①不要求争论这条信息到底是什么,它传达的意思,而是需要去研究人们对信息持有的不同态度,这条信息对社会的整体的话语语境表达的意思。

②人们为什么会接受这样的信息,对于这种信息的看法,此外还考虑信息产生哪些社会实践,以及这些社会实践有时如何反过来影响人们对信息的认识。

(3)文化帝国主义

①文化帝国主义,是指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的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即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来影响文化弱国,其途径主要通过文化来进行。

②对文化帝国主义进行分析时,不是关注发达国家所传达的文化内容,而是关注他们传达的信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为什么能够被别人接受,以及这些信息对发展国家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对弱国的文化实践和国家有哪此影响,被影响的国家采用了哪邺具体的措施去改变目前的文化弱国现象。

7. 议程设置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李普曼关于“拟态环境”的论述有何异同?

【答案】(1)相同点

三者讨论的都是现实世界和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想象之间的差异问题。它们都认为公众把外界营造的幻境当做现实本身,并形成了关于世界的错误想象。

(2)不同点

①议程设置与后两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把一个抽象的哲学观念,转换成为一个可以用简单的方式加以验证的操作性命题。李普曼所讲的拟态环境和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被转化成为媒体对不同问题的报道数量的排序,以及受众对国家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的排序这两个定序变量。前者可以通过大众媒体的内容分析获得,后者可以通过民意测验获得。只要运用统计方法计算这两个定序变量的相关度就可以证明李普曼的命题。

②议程设置理论和拟态环境中的大众是有一定的理性的认知能力的,他们不是柏拉图洞穴寓言中的那群囚徒,对现实缺乏判断。

三、分析题

8. 请你查阅相关资料,讨论一下中国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及结论。

【答案】(1)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对文化研究的介绍和引进比较早,比如郭庆光在《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一支新军一一欧洲批判学派评介》和张隆栋主编的《传播学总论》中均提及了文化研究,但是系统的引介和研究却不多。

(2)20世纪90年代中期,山于文化热降温,先锋文学和美术新潮衰落,80年代以来匆忙是来的美学和哲学理论资源耗尽,文学和美学研究领域开始积极地引介文化研究。1994年9月《读书》杂志发表了介绍文化研究的访谈。

(3)1999年,李陀主编的“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由戴锦华撰写的《隐形书写一一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和包亚明等合著的《上海酒吧一一空间、消费与想象》,是中国大众文化研究较早的学术专著。

(4)2000年6月,内地第一本以书代刊的专门性文化研究类学术刊物《文化研究》第1辑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9月,由罗钢、刘象愚主编的《文化研究读本》问世,这是第一本系统、全面译介西方文化研究的中译本。同年,上海三联书店则出版了由陆扬、王毅合著的《大众文化与传媒》,简明扼要地对大众文化与传媒作了概观式的介绍。与此同时,2000年左右有大量文化研究方面的译作问世,包括李陀主编的“大众文化研究译丛”(中央编译出版社〕、周宪和许钧主编的“文化和传播译丛”(商务印书馆)、张一兵主编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南京大学出版社)等。

9. 联系历史与现实,评述传播研究中的“技术决定论”。

【答案】(1)技术决定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关于技术发展的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该理论认为,技术是种按照自身逻辑发展的独立力量,它虽产生十人们的需求,但‘旦成为气候,便很容易脱离人的控制而成为脱疆的野马。其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强技术决定论和弱技术决定论。前者认为技术是决定社会发展惟一重要的因素,而后者则主张技术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2)技术决定论的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近代以物理学为代表的新科学的发展为技术决定论的产生奠定学科背景。新科学成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