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635传播学原理之《传播学原理》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能指(signifier )/所指(signified )
【答案】“能指”和“所指”是索绪尔语言学中的术语。“能指”是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是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比如英语的“tree ”这个单词,它的发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这就是符号的任意性原理。
2. 传播环境
【答案】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所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传播与环境表现为互动互助、相辅相成、共存共荣的互制关系。理想、友好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媒介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有助于提高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 有助于提高传播和接受效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之,则会恶化、破坏传播活动。
3. 编码
【答案】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具体符号或代码。编码与译码的连通过程实质上就是简单的传播过程,因为两者都“是把自己头脑里存在的‘抽象的’、有意义的思考内容的原本,在对方头脑里也制造一份副本的行为。”在传播活动中,编码有较多形式,如艺术编码不同于科学编码,其往往要经历四个步骤:①事物以感知符号为中介内化为物象; ②物象以表象符号为中介升华为意象; ③意象以艺术符号为中介物化为形象; ④形象以认知符号为中介内化为典象。
4. 信宿
【答案】在传播学中,信宿指的是传输信息的归宿,其作用是将复原(解码)的原始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消息。信源、信宿和信道是信息传播的三大要素。信源是信息的发源地; 信道即传递信息带的通道,是信源和信宿之间联系的纽带。
5. 达拉斯·斯密塞
【答案】达拉斯·斯密塞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提出了“受众商品沦”和“免费午餐”的概念。斯密塞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需求控制主要是通过大众广告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卖主是大众媒介,买主是广告商; 大众媒介的内容不是广播电视或者报纸媒介生产的真正商品,其本质是为了获得潜在的受众和保持其忠诚的注意力而使用的诱饵,类似于旧时的沙龙或鸡尾酒会上的“免费午餐”,其目的是为吸引和保持受众观看节目、阅读报纸和杂志,并且培养一
种对公开或隐含的广告信息做出有利反映的情绪。“受众商品论”解释广播电视的广告时段和报纸版面空间具有价值的原因,揭示大众传播媒介的真正产品是受众群体。
二、简答题
6. 简述美国新闻史上“客观性”的演变。
【答案】客观性理念是新闻业之于美国的核心,然而,在整个20世纪,作为新闻界职业规范的客观性,无论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各受争议,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9世纪30年代,新闻客观性雏形:独立于党派纷争,热衷于商业利益。
119世纪30年代,政党报纸逐渐没落,便士报相继出现,美国报业走上了商业化道路。为了争取最为广泛的读者,便士报发明了现代的“新闻”概念。不同于党派立场鲜明的政党报,大部分便士报宣称政治立场中立。它们把自己看作是客观新闻的提供者,反对政党报刊的陈腐方式及其政治倾向。
②与此同时,19世纪40年代电报的发明促成美联社的成立,而美联社的诞生又带动了客观报道的发展。通过创造“新闻”这个专业信条,大众化商业报纸预示了现代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形成。这一时期报业对客观性的关注,表现在他们声称要独立于党派纷争之外,提供独立、公正的信息,使读者在此基础上对各种事件得出自己的观点。
③这一时期形成了新闻客观性雏形,其基本内涵是独立于党派纷争之外,宣称政治立场中立、不偏不倚,但不避讳谈论自己对商业利益的追求,甚至为此不择手段。这个时期的媒体将自身定位为盈利性企业而非社会公器,其对于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也多是出于趋利动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朴素实证主义客观性:崇拜真实,有闻必录,据实直录。
119世纪中叶之后,很多便士报虽然逐渐摆脱了政党的阴影,客观性理念曙光乍现,却又很快陷入了“黄色新闻”的困境。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报业界存折两种新闻:以《世界报》、《新闻报》为代表的娱乐新闻业和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信息新闻业。
01986年,《纽约时报》提出“不偏不倚,不畏惧,不询私,不受任何政党、教派和厉害关系左右”的办报方针,取得了巨大成功。向世人证明了这种客观报道方式的商业价值,这种“客观”思想也借助于《纽约时报》的巨大影响力推向社会,逐渐为整个报业认同。
(3)20世纪二三}一年代,客观性成为职业理想:为事实不可信的世界设计的方法。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新闻业直接卷入,在战时新闻管制下,“独立”与“客观”不堪一击。战争煽动宣传取得惊人成功。一战后的新闻业建立了行业道德规范,并将客观性的要求奉为圭臭。
②早期的客观报道方式在经过修正之后,作为道德规范和职业理想被新闻界普遍接受为“客观性法则”:在对客观性的态度上,客观不再被视为一种唾手可得的「标,而更多地被认为是新闻从业者努力探寻并呈现时间本来面目的职业态度; 在其性质上,它己从报业实践中引以自豪的操作原则上升为新闻从业者的道德约束与职业理想; 在其目的上,从精确地反映客观现实演化为尽量减少主观偏见力争最终逼近客观现实。
(4)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客观性吸纳主观性:从“客观记录”到“客观解释”。
①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解释性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