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暨南大学国际贸易世界经济之国际贸易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特区

【答案】经济特区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了促进出口,在其领土上所设置的实行特殊政策的部分经济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政府通过降低地价、减免关税、放宽海关管制和外汇管制、提供各种服务等优惠方法,吸引外国商人发展转口贸易,或鼓励和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加工制造业,以达到开拓出口货物、增加外汇收入、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世界各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主要分为以下四种: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自由边境区。

2. 紧急保障措施

【答案】紧急保障是相机保护措施中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当国内产业受进口产品严重损害 时,政府可以实行临时的进口限制以保护国内生产者。这一条保护措施是关贸总协定和WTO

,在关税和非关税的保护政策日益受到限制的情况认可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1994》第19条)

下,许多发达国家利用这一措施对本国企业实行“紧急保护”。

3. 有效保护率

【答案】有效保护率亦称“实际保护率”,是有效保护理论中衡量一国对某产业保护程度的指标,即各种保护措施可能给被保护产业的生产过程带来的价值增值的增加量与自由贸易条件下增值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为有效保护率,为保护贸易条件下被保护产业生产过程的增值,V 为自由贸易条件下该生产过程的増值。

4. 贸易自由化

【答案】贸易自由化是指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在货物、服务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要逐步实现自由化,即各成员方保证履行世界贸易组织负责实施管理的乌拉圭回合和以后世贸组织成员达成的协议与协定,逐步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扩大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方面的准入度。

5. 产品生命周期

【答案】产品生命周期

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

弗农

提出了“产品周期

”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贸易格局的影响,学说。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有三

简称PLC , 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

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产品只有经过研究开发、试销,然后进入市场,它的市场生命周期才算开始。产品退出市场,则标志着生命周期的结束。一种产品进入市场后,它的销售量和利润都会随时问推移而改变,呈现一个由少到多由多到少的过程,就如同人的生命一样,由诞生、成长到成熟,最终走向衰亡,这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现象。

6. 互通有无

【答案】互通有无是指相互间拿自己多余的东西去交换自己所缺少的东西。古代世界贸易就开始于各地区之间的互通有无,它也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动机。

7. 拥挤成本

【答案】拥挤成本是移民给移民接收国带来的一项间接经济成本。像任何其他人口增长一样,移民可能会带来与人口拥挤相连的种种外在成本,如过多的噪音、冲突与犯罪。

8. 配置所得

【答案】“配置所得

”从贸易中获得的社会福利分别来自于“交换所得”与“专业化生产和分工所得”两个部分。前者是产品在消费领域的重新配置所得,后者是资源在生产领域的更有效配置所得。在总体上,都可称为“配置所得”。

二、思考题

9. 画图说明加入关税同盟后一国福利水平反而下降了的情况。

【答案】假设世界上有A 、B 、C 三个国家,都生产某一相同产品,但三国的生产成本各不相同。现以A 国为讨论对象。如图所示,

B 、C 两国的生产成本是固定的,

本低于B 国。

表示A 国的供给曲线,表示A 国的需求曲线。假设两条直线分别表示B 、C 两国的生产成本,其中C 国成

在组成关税同盟之前,A 国对来自B 、C 两国的商品征收相同的关税假设A 国是一小国,征收关税之后,B 、C 两国的相同产品若在A 国销售,价格分别为很显然,B 国的产品价格要高于C 国,故A 国只会从C 国进口,而不会从B 国进口。假设A 国与B 国组成关税同盟,

组成关税同盟后的共同对外关税假设仍为t , 即组成关税同盟后,A 国对来自B 国的进口产品不再征收关税,但对来自C 国的进口产品仍征收关税t 这样,B 国产品在A 国的销售价格现为

所以B 国取代C 国,成为A 国的供给者。

从图可知,加入关税同盟后,进口国A 国消费者剩余增加

国的净福利效应为:

其中,b+d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e 为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

若如图所示,则加入关税同盟后一国福利水平反而下降。

10.发达国家常以“保护公平竞争”、“保护就业”、“保护社会公平”为理由对贸易进行干预,结合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79年所说的一句名言:“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是被贸易所摧毁的”,评析这些贸易政策。

【答案】(1)富兰克林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说,如果从整个国家福利的角度出发,贸易是更优的选择,能使双方受益。贸易所带来的整体利益要大于没有贸易时的自给自足的状况。经济学家都认为即使是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后的贸易理论,自由贸易所带来的整体利益要大于没有贸易时的自给自足状况。贸易能促使各国在较小的行业范围内进行专业化生产,不仅可以发挥规模经济的效应,也増加各国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并且,贸易增强了竞争,减少了封闭经济中不完全竞争带来的市场扭曲。总之,不论是比较优势理论还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都主张贸易优于封闭的自给自足。

(2)而“保护公平竞争”、“保护就业”、“保护社会公平”的贸易保护理论为贸易干预进行了辩护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实践中都是在维护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而牺牲的是整个社会的福利。这些保护理论并不是主张不进行贸易,而是认为自由贸易好于自给自足并不等同于自由贸易优于合理的政府干预政策,赞成适当的贸易保护,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本国企业发展及其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增加,使本国的贸易自由。贸易保护论者认为在寡头或者垄断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干预帮助国际竞争中的本国企业可以提高本国的社会福利水平。

“保护公平竞争”论者认为,针对国际市场上存在的政府通过出口补贴、低价倾销等政策直接或间接帮助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竞争,造成国外同类企业损失的不公平竞争的行为,进行贸易限制,以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更好地保证国际上的公平竞争,推动真正的自由贸易。“保护就业论”者认为,从微观层次看,某个行业得到了保护,生产増加。为保证本国相应企业工人的就业问题,适当的限制进口对增加就业有积极作用。“保护社会公平”论主张通过贸易保护来调节国内各阶层的收入水平,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最典型的是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保护。为保护社会中某一个或者某几个行业的收入水平,国家通过限制进口、价格支持、出口补贴等方式进行保护,将其他行业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这一个或几个行业中,达到一定的社会公平。

生产者剩余减少c 。另外,原来从C 国进口的关税收入《+6现在因为改从同盟国进口而丧失。综合起来,关税同盟对A 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