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物资学院国际贸易学812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成本价格
【答案】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掉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总和。成本价格的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因为当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归为成本价格这一范畴时,剩余价值就被看作是商品价值在成本以上的增加额,即资本家所费资本的产物。不仅如此,对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还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因为预付资本虽然只有一部分加入成本价格,但在物质形态上却全部参与商品的生产过程。因此,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成本价格不仅是资本家账簿卜的项目,它对现实的商品生产也会产生实际的影响:(1)成本价格的补偿是资本家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2)成本价格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市场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3)成本价格决定着资本家的盈亏。
2. 固定汇率
【答案】固定汇率是指根据不同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制定出的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或者由政府用法令规定的本国与他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在固定汇率下,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在金本位制下,黄金输送点是汇率波动的界限。二战以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会员国的货币平价一律以一定数量的黄金或美元来表示,成员国的货币汇率,仅能按金平价之比在一定幅度内作上下限各1%的浮动。当某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超过这一幅度时,该国官方有义务将汇率波动限制在规定上下限之内。固定汇率制的优点:有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有利于国际贸易、国际信贷和国际投资的经济主体进行成本利润的核算,避免了汇率波动风险。缺点:汇率基本不能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 为维护固定汇率制将破坏内部经济平衡; 引起国际汇率制度的动荡和混乱,例如,东南亚货币金融危机。
3. 雇佣劳动制度
【答案】雇佣劳动制度是指资本家雇佣劳动力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是,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它才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劳动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必须能够有权支配它。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不占有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社会正是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因而劳动者只能把存在于他身体中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否则就无法维持生活。这两个基本条件的形成,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随着劳动力成为商品,便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4. 利润
【答案】利润是指资本在运行中带来的,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价值增加额。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来源于产业部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挥作用,而且没有消耗的不变资本部分即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便取得了利润的转化形式。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这种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5. 企业利润
【答案】企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其他非经营活动取得的收益,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收入减去全部支出后的余额。企业利润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企业利润在数量上就是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借贷资本的出现使资本取得了双重的存在,即发生了资本所有权和资本使用权的分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除了作为货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功能,也就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的职能。与此相适应,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也相应地分割成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对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采取了利息的形式; 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了企业利润的形式。
6.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答案】(1)私人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他们私人的事情,生产于什么,生产多少,都由他们自己决定,劳动成果也归他们自己所有,经营的盈亏也由他们自己负责,所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的性质。
(2)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又都具有社会的性质。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分散的单个商品生产者并不知道他生产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不知道他的私人劳动是否能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这一矛盾只能通过商品的交换来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各种矛盾,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二、简答题
7. 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1)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①存在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使得各行各业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各自生产出不同的产品,而每个社会成员在生产和生活上又需要多种多样的产品,为了满足各自的多种需求,必须在分工者之间互通有无,使得各自所生产的不同产品进行交换成为必要。马克思说,社会分工是“构成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可见,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②社会分工者之间存在着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
马克思指出:“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正是由于社会分工者各自有着自己的经济利益,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这种各自利益的独立性使得他们之间相互需要对方的产品时,不可能无偿地取得,只能通过各自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而且这种产品的交换必须是对等的,彼此之间谁也不能占谁的便宜。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就是把各自的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商品之间的交换就是按照商品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社会分工者之间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这一条件最早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不同的生产资料私有者各自都是具有自身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所以,这一条件也可以概括为社会分工者是具有各自独立经济利益的不同所有者。这个条件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不管是在哪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下,只要存在上述两个条件,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
(2)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商品经济是竞争性经济
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必然存在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竟争、商品购买者之间的竞争,以及商品生产者与购买者之间的竞争。竞争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一种外部的强制力量,这种外部强制力量必然转化为一种内部的经营机制,迫使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和加强经营管理,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增加商品花色品种,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费用,使生产的商品价廉物美,符合市场需求。这就决定了商品经济是一种进取的、发展的经济。
②商品经济是开放性经济
商品生产者的内在利益驱动以及外在竞争压力,使他们千方百计地在各地寻求最廉价的原材料来源地,寻找最理想的商品销售市场。商品经济不承认区域疆界,它的生存与发展要求冲破国度、民族和地区的界限,开辟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市场范围不断扩展,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正是商品经济开放性的必然产物。商品经济的开放性还使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从而有力地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的逐渐缩小,并促使社会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③商品经济是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的经济商品经济要求商品经济的当事人必须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具有独立处理自己商品的权力,这里不存在任何的人身依附关系。商品的当事人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他要根据自己的意愿独立地处理商品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商品当事人之间只有双方独立的经济利益都能得到满足,商品买卖才能正常进行。正因为商品生产者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因而各个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自己生产的商品时,双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