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考古文物与博物馆学知识复试之文物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白瓷

【答案】白瓷是白釉和透明釉的瓷器。在烧造瓷器的过程中,瓷土的淘洗要细腻以保证瓷胎的白净; 釉料中铁的含量要控制在0.75%以下,以钦元素作为显色剂,克服铁的呈色干扰。这在工艺和对釉料的认识方面都要求比较高。它最早出现于北齐,隋代有很大进步。唐代邢窑烧制的白瓷,胎、釉洁白,如银似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到宋代出现“象牙白”(即乳白)和“影青”(白中泛蓝),而元代以后的白瓷就更加纯净了。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粉彩等各种彩瓷。它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大突破。

2. 石璋如

【答案】石璋如(1902~2004),河南堰师人,甲骨文专家、博士生导师,是中国著名的甲骨文研究专家之一。他在河南中山大学就读期间即参与殷墟考古发掘工作,1932年毕业后在中央研究院研习考古专业,历任助教、研究员等,后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台湾。他的主要著作有:《殷墟建筑遗存》、《殷墟墓葬》、《骨卜与龟卜探源》、《殷代车的研究》、《小屯的文化层》、《小屯—安阳殷墟发掘报告》、《中国的远古文化》等

3. 广州汉墓

【答案】广州汉墓是西汉中期的诸侯王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山,1983年发掘。南越王墓为一座“凿山为藏”的石室墓,采用竖八凿洞的方法构筑而成。平面呈“士”字形,墓室按照“前朝后寝”规格布局,共分7间。墓内随葬品丰富,品类繁多,出土金银、铜、铁、陶、玉、琉璃、漆木、竹等遗物1000余件,其中以“文帝行玺”金印和“丝缕玉衣”最具价值。“文帝行玺”金印以及“赵眜”玉印,证明了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王墓的形制结构和葬俗在西汉石室墓中最为突出和独特,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4. 富春山居图

【答案】《富春山居图》是元代黄公望的水墨画作,纸本、水墨。此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景色,水墨渲染,格调平淡天真,洗练苍劲,远景近景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此图是传统山水画到元代画风变化的代表作,对于后世画坛影响很大。画卷在清初吴之矩收藏时,曾遭焚毁,经抢救分为两段:前面一段流入清宫,现藏台湾,后面一段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5. 东汉帝陵

【答案】东汉帝陵是指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的东汉帝王陵墓(汉献帝的位于今河南焦作市)。它地处万安山北麓,南依万安山,北临伊洛河,占地200余平方千米,核心区域面积近50平方千米。主要有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和桓帝宣陵。其中中、东部墓家数量相对较少,存在着一些独立的属帝陵级别的大型墓家,西部墓家数量众多,封土规模略小,可能是后妃陪葬墓,即文献记载的西陵和北陵。自明帝开始,陵园不筑围墙,仅设“行马”,并在神道两侧建置成对石雕以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不建庙,但在封丘前建有石殿。后代的献(享)殿和陵恩殿皆源于此。

6. 龙窑

【答案】龙窑是指烧造陶瓷器的窑室,是由馒头窑演变而来的。它作长条形斜坡状,依山势而建,一般长数十米,个别的近百米。总倾斜度为13至20度。窑室低坡的一端设有火门,高坡的一端设有烟道,燃烧时火焰经过火膛进入窑室前室。由于斜坡和烟道的作用,窑室温度上升快,下降也快,且能烧出还原焰。它最大的特点是窑室体积大,产量高,节省成本,尤能烧造大件器物。

7. 青瓷

【答案】青瓷是在瓷器坯体上施以青色釉的成熟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还原,呈现青绿色或青黄色而得名。由于铁元素作为青色釉的着色剂较为容易得到,且是在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工艺原始,所以早期瓷器一般为青瓷。我国从商周时代起就出现原始青瓷,到东汉晚期己能烧造出成熟的青瓷,此后不断发展进步。唐代的越窑、宋代的耀州窑、汝窑、哥窑、官窑及龙泉窑,都是著名的烧造青瓷器的窑场。

8. 西坡墓地

【答案】西坡墓地是指河南灵宝西坡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是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地带,目前已发现的该时期大型遗址多集中在灵宝境内,2000年至2006年,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6次主动科学发掘和系统钻探,发掘面积累计5000余平方米,历年发掘均有重要发现,这些发现极大深化了学术界对仰韶文化中期社会复杂状况的认识。

二、简答题

9. 简述兵马俑坑的布局特点及其价值。

【答案】(1)兵马俑坑的布局特点

①概况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外城墙以东1225米处,1974年春,西杨村一批村民打井时发现,当年陕西省文物考古部门开始发掘,探出总面积126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的俑坑,编为1号坑。1号坑试掘面积1000平方米,发现武士俑500个,车马4乘。1976年在1号坑坑北探出2号坑,2

号坑西探出3号坑,并在2, 3号坑之间发现4号坑。

②1号坑

1号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60米、东西210米,深4.5~6.5米,面积12600平方米,东、西两边各5个斜坡门道,f-JN 内发现车辙。己发掘部分发现武士俑500个,俑高1.75~1.85米,皆身着销甲或战袍或执弩、弓,负矢箙,执矛、刀、戟,佩剑。有战车6乘,陶马24匹。据排列密度,估计全坑有6000兵马俑。

1号坑是步兵、车兵混合编组的军阵。坑四周是回廊,东西两端是列队守卫的步兵,东端长廊排列三列横队弩兵俑,共204个,皆执弓负箙不着销甲,着战袍,面朝东。第一列横队中间及左右两端各有一销甲武士俑,右端恺甲俑腰配铜剑,可能三人是东廊前锋卫队的指挥者。南北侧廊侧翼卫队各二队,外侧一列分别面南、面北(即朝向外),内侧一列面向东(朝前),皆为执弓战袍俑。西端回廊—N 后卫面向西,也是朝外。

中间有9个过洞,以隔墙间隔,每洞4列纵队,为披甲执戈、矛等长兵器的俑,连同南北两边廊内侧的二路武士俑共38队,皆面向东。过洞军列中有战车相间,共6。这是当时军阵的实际反映。

③2号坑

2号坑在1号坑东端北20米。平面呈曲尺形,东西两边分别有4和5个斜坡门道,北边2个,共11个,不含门道东西最长96米,南北最宽84米,总面积6000平方米。此坑为步兵(含弩兵)、车兵、骑兵、车骑兵结合的四个军阵混合编组,发现116件骑兵鞍马俑。目前该坑大部尚为棚本覆盖,估计整坑可出武士俑900多个,马俑470多个,木质战车80余辆,有大量青铜兵器。

④3号坑

3号坑在1号坑北25米,2号坑之西125米。平面呈凹字形,东西17.6米、南北21.4米、深

5.2~5.4米。此坑未经焚烧,系自然塌陷。发现战车1乘,车后武士俑4个,南面恺甲武士俑42个,北面恺甲俑22个,共68个。南、北两面武士俑沿四周相向排列,可能是兵马俑军阵的指挥部,但未发现将军俑。

⑤4号坑

4号坑在2号、3号之间,是尚未建成的空坑,未见任何文物,总面积4608平方米,深4.8米,可能是由于公元前209年农民起义爆发而被迫停工后废弃。

(2)兵马俑坑的价值

①历史价值

兵马俑坑不但出土俑的数量巨大,而且涉及的兵种齐全,阵列整齐,形象地再现了当时阵列和装备的情况,是研究秦代军队阵列的可靠资料。

②艺术价值

陶俑的制作体现出非常高的制陶技术,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俑大小同真人真马,制作复杂。兵俑的身份不同,装束不同,是研究秦代服饰的重要资料。秦俑的制作,以塑为主,塑模结合,分件制作,入窑烧制,烧成绘彩,工艺复杂。烧结的温度约为10000C ,高温烧结不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