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专业综合测试之心理学研究方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编码

【答案】编码,用预先规定的方法将文字、数字或其他对象编成数码,或将信息、数据转换成规定的电脉冲信号。编码是信息从一种形式或格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2. 随机现象

【答案】随机现象: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试验或观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而且在每次试验之前都无法预言会出现哪一个结果的现象。

3. Ⅱ类错误

【答案】Ⅱ类错误:指接受了实际上不成立的

表示。 这类“存伪”的误称为Ⅱ型错误,其概率大小

二、简答题

4.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哪些?

【答案】(1)描述

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在进行深入研究之前,正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现状是必要的,只有在正确描述了这些状况的基础上,才能揭示现象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成因。

(2)解释

解释是对心理现象或教育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做出说明。

(3)预测

预测是根据研究建立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做出推断的过程。

(4)控制

控制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也是最难达到的目的。控制是指根据科学理论操纵研究对象某一变量的决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发展。

总之,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前一项是后一项的基础。实施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可行的研究目的。

5. 问卷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案】问卷研究设计的内容主要有:

(1)问卷调查目的的确定。研究目的是问卷设计的核心,它决定着问卷的内容和形式。问卷调查的目的包括从总体上了解和描述研究对象某些方面的现状和特征,或对某种心理或行为现象作出解释,即要探讨心理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或因果关系,从而验证某种理论或假设的经验事实。

(2)问题与答案的设计,是问卷调查设计中的核心问题。其形式主要有:

①无结构式问卷设计,是让被试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来回答问题,而不为被试提供可供选择的答案。

②结构式问卷设计,是研究者在给出问题的同时,提供若干个可供选择的答案,要求被试从中作出选择。一般采用的方式主要有:a. 选择式;b. 查核式;c. 是或否式;d. 等级量表式;e. 等距量表式;g. 语义差别量表。

此外,问题顺序的排列会影响被试的作答动机及反应。因此,问卷问题顺序一般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①敏感性或隐私性的问题尽量放在后面,放在前面易引起敌对、拒答。

②一般性的问题或容易回答的问题放在前面,特殊性问题或不易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因为特殊性问题或不易回答的问题费时,若放在前面,会令人望而生畏而导致拒答。

③对后面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可以放在前面,但要防止产生反应定势。

④对于时间顺序的问题,应按时间序列依次排列,以免被试的记忆受到干扰。

⑤有时候为了避免影响被试的情绪,可以将个人基本资料的填写放在问卷的题目之后。

6. 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变量是哪些?

【答案】心理学研究中变量的主要主要有:

(1)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

①刺激变量简称S 变量,是指已知的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包括研究者可以

a. 自然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b. 具体性刺激和抽象性刺激;操纵和控制的环境特征,其形式主要有:

c. 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

②机体变量也称被试变量、属性变量,是指被试本身对行为反应有影响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分为稳定特征与暂时特征,还可以分为生理上的特征和心理上的特征。

③反应变量指由刺激引起的有机体行为的任何变化。人对刺激的行为反应可以分为言语行为反应和动机行为反应。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度量:a. 速度;b. 准确性;c. 难度或量表分数、评定分数;d. 次数或机率;e. 幅度和强度。

(2)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①自变量指在实验中被实验者加以操纵的变量。只要研究者认为能够影响行为,并能够对其进行操纵,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都能够成为自变量。

②因变量是在实验中被试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即实验者观测和记录下的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反应值。因变量依赖于实验者对自变量的操纵。

③控制变量指在实验中实验者需要通过保持恒定等方法使其中立化的潜在变量。

7. 如何进行实验型个案研究?

【答案】实验型个案研究是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严格控制的条件来操纵自变量,从而观察实验处理对行为变化的影响。实验型个案研究的设计可通过A-B-A 和多重基线进行。

(1)A-B-A 设计,是在不同实验处理的条件下,对单个被试的行为进行系统观察的一种研究策略。在A-B-A 设计中,首先在A 阶段观测行为发生的频率,并作为基线。在B 阶段,施加实验处理,在实验处理结束后,继续观察并记录行为的变化作为第二个A 阶段。

(2)多重基线设计

多重基线设计假设,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被试)在引入实验处理之前都有不同的基线期。当行为A (被试A )正在接受实验处理时,行为B 或C (被试B 或C )仍处在于基线状态在接受实验处理之前仍保持稳定,并随着实验处理的引入而发生显著的变化,因而可以得出实验处理和行为改变之间的关系。

8. 在一项英语单词记忆实验中,要求一批被试分别采用机械式、联想式、理解式方法记忆。100个英语单词。各组被试正确回忆量的方差如下表所示。试检验各组方差是否齐性。[取

=0.05]

【答案】用最大F 比率法进行齐性检验,具体步骤如下:

(1)已知:最大方差三组被试人数分别为

(2)计算F 值

(3)计算自由度

最小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