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财经大学财政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案】私人物品是指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公共物品是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一一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
①排他除和非排他性;
②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险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商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某种私人商品和服务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2. 怎样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政策目标?
【答案】(1)效率和公平是判断社会经济福利是否增进的两大准则。
一方面,一个经济社会要实现效率目标。经济效率是指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显然,效率目标意味着要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使每个社会成员的福利在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一定时达到最高。
另一方面,一个经济社会要追求公平目标。虽然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公平人们有不同的解释,但总体上说公平目标意味着使社会收入分配状况趋向均等化。
(2)效率和公平都是对一个社会经济福利的增进不可缺少的,但两者客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很难同时实现两个目标,因此在各国的政策制定中只能以一个目标为主,兼顾另一个目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更多国家的现实选择,因为这意味着虽然人们福利水平增进的速度可能是不同的,但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都可能得到增进。类似于先考虑把蛋糕做得更大,再考虑如何分配的问题,当一个蛋糕做得更大时,所有人都可能分得更多些。
3. 税收的储蓄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简述这两种效应的主要内容。
【答案】税收的储蓄效应即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间接税影响居民的储蓄倾向及全社会的储蓄率。对个人所得是否征税及征收多少,会影响个人实际可
支配收入,并最终影响个人的储蓄率。税收的储蓄效应分为两种情况:
(1)在对储蓄利息所得不征税的情况下,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居民储蓄只有收入效应,即征收个人所得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迫使纳税人降低当前的消费和储蓄水平。由于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的消费与储蓄水平同时下降了。因此,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是指在对个人所得征税后,个人的实际收入(或购买力)下降,会按其既定的收入减少当前消费。
(2)对储蓄利息(收益)征利息税,会减少储蓄人的收益,从而降低储蓄报酬率,影响个人的储蓄和消费倾向。具体来说,当对储蓄利息征税时,使得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即未来消费的价格变得昂贵了,而当前消费的价格相对下降了,个人将增加当前的消费,于是产生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此时的收入效应在于对利息征税降低了个人的实际收入,导致个人用其既定的收入减少当前或未来的消费; 替代效应是指在对利息所得征税后,减少了纳税人的实际税后收益率,使未来的消费价格变得昂贵,降低了人们储蓄的意愿,从而引致纳税人以消费代替储蓄。
4. 简述财政支出效率的涵义。
【答案】财政支出效率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包括准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这是研究财政支出效率的两个方面。
(1)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与财政配置职能密切相关。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是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标准,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其差额越大越好。财政支出所取得的各种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和,应当大于聚集财政收入过程中对经济所形成的代价或成本,也就是要取得效益剩余或净效益。
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适度的问题,也就是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按照“公共选择”制度,政府是通过提供公共物品进行资源配置,就是要把居民的消费需求集合为“社会的”(或政府的)需求,也就是说政府按照居民的意愿进行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率的。
一般来说,为了提高公共支出的配置效率,财政部门应该达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①财政支出的来源受严格立法的约束;
②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都有制度的严格规定;
③公共部门是非营利性的部门,不以追求利润而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④财政资金的安排是高度透明的,财政民主不仅是政治民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政治民主的集中体现;
⑤公民拥有对财政支出状况的知情权,不仅政府要定期公告,而且公民有权随时查询。 (2)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
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是指如果把政府机关和公共部门看做提供公共物品的“生产部门”,那么,在资源配置既定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内部的组织管理状况决定着提供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决定财政支出的效率。政府部门内部的组织管理蕴藏着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巨大的效率潜力,
诸如精兵简政,反腐倡廉,加强审计和监督,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和公共采购,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公共设施建设的多渠道集资等等,都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重大举措。然而,对政府部门管理状况的评价历来是一个难题,它们的潜在效率如同未知数X 一样无法确定,所以,通常把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称为政府部门的X 效率。
(3)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财政支出效率的集中表现
在财政决策中,无论如何安排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无论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也无论如何考虑财政与市场的有效结合,一旦纳入宏观经济的分析视野,它的运行结果和评价都可以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联系在一起。因为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态势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其中包括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综合结果,也是评价财政支出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的综合性指标。
5. 简述税收的基本特征。
【答案】税收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即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这“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特征,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收入就不称其为税收。
(1)税收的强制性。它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2)税收的无偿性。它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3)税收的固定性。它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税率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6. 试述造成财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答案】财政收支正好相等是偶然的,财政不平衡具有必然性。造成财政不平衡的原因很多,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制度原因; 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1)外部冲击。外部冲击指对一国国民收入有很大影响,但本国不能左右的外部事件。它是来自国际的影响因素,是不可控变量。比如,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外债成本的变动、国外援助规模的变动等,都会影响本国财政的收支状况。
(2)无弹性税制。税收的收入弹性小于1的税制称为无弹性税制。在无弹性税制情况下,随着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税收收入占GDP 的比率无疑会下降,而财政支出一般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要增加。所以,相对减少的税收收入与绝对增加的财政支出不相匹配,最终导致财政不平衡,或继续增加财政赤字规模。
(3)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影响财政平衡与否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甚至是主导地位,而且来自国有企业的财政收入在财政收入总额中占很高的比重。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的平衡状况。
(4)意外事件。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比如某地发生强烈地震或闹水荒旱灾),增支减收之事是合情合理的,当年财政甚至以后年度的财政平衡与否都要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