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语文题库>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问题:

[单选]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实录(片段)的开篇介绍,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师:本文的作者是谁?生:施耐庵。师:本文节选自哪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生:《水浒传》。师: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部是什么?作者分别是谁?生:《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对此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问答法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问答法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强化语文基础知识。“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部是什么?作者分别是谁?”这一教学提问对高中生来说难度过小,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该教师的教法,会取得利于学生学习的“满堂问”“满堂答”的积极效果。

问题:

[单选]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偏离了讨论的主题,以下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回到讨论主题的是()。

进行小组成员任务分工,并要求组长承担监督责任。规定完成的时间,以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紧迫感。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之中,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设定奖励和惩罚制度,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

[单选] 下面是一位教师讲授《再别康桥》的教学方法,阅读后回答问题。(1)运用合作、探究、讨论、朗读的学习方法。(2)教学中应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尝试,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浅层到深层,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做准确的把握。(3)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如运用多媒体播放图片、音像等。(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朗诵诗歌时的伴奏音乐,以营造利于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情景氛围。以下相关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反复诵读,会让学生感到厌倦。教师很好地掌握了诗歌的教学思路。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问题:

[单选] 以下是一位教师在讲授《落花生》时的教学实录(片段),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落花生》。(板书:落花生)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落花生。师:落花生就是我们常见的花生。相信你们都见过,也都吃过。那谁来说说你对花生有哪些认识呢?可以说说它的形状、味道等方面。生1:花生的味道很美。生2:花生可以榨油。生3:花生长得像葫芦。(生用手比划着)师:那你上来画一个给大家看看。生3:我不会。师:老师相信你行的,来吧!(学生上去画)还有谁想说说?生4:花生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师:嗯,老师可以看出你们回家认真预习过了。来,看看刚才那位同学画的花生。(几乎所有学生都笑了)师:画得真好,就是少了点什么,我帮他加几点。(师在学生画的“葫芦”上,用粉笔点满)(一生举手)师:你有话说?生5:花生长得满脸麻子。师:很形象。曾经就有这样一位作家,在他小时候,就是这个长得满脸麻子的花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来看看这位作家是谁?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的第67页,谁来读读课文?(指名一生读)师:读得真好,请坐!

教师联系生活导入课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及时加以引导,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做出适当的点评,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的导入过于形式化,为了导入而导入,显得生硬。

问题:

[单选] 下面是教师在教完《祝福》后的教学反思,对这个教学反思,理解正确的是()。(1)课堂教学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的结合。(2)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差异,因材施教。(3)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这位教师很好地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过程过于强调对情感的教学,而忽略了知识与能力。阅读不应过多考虑学生的想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过多的师生交流将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问题:

[单选] 教师在讲解《囚绿记》课文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①哪几段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画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②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品味品味。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1.学生自读、图画。2.讨论交流问题①。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一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这曲折有致地表现了作者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3.讨论交流问题②。4.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配乐诵读。我们在朗读时,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画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思考)5.学生自读、思考、图画、批注。6.小组交流。7.全班分享(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8.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的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教学课堂上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分析不恰当的是()。

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之后再让学生迁移训练并展示,交流成果。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教师与学生不是平等的对话者,老师仅仅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的一个指导者。

问题:

[单选] 教师设计“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的选修课程,下列不适合的是()。

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影视名作欣赏。

问题:

[单选] 学习《晏子使楚》前,教师播放了一段晏子出使楚国时和楚王对话的视频,对这一教学资源分析恰当的是()。

揭示出了课堂内容,但不利于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揣摩人物心理。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真实情境。符合新课导入的要求,能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用新颖的形式唤醒学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

问题:

[单选] “试就第二段中有关琵琶女调弦的动作神情和音乐效果的描写,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琵琶女弹奏时的‘声’和“隋’的。”这是《琵琶行》一课的“研讨与练习”。对其设计意图分析不恰当的是()。

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分析阐释诗歌的艺术手法。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问题:

[单选] 学习完《边城》,教师要求学生自选文体和角度描述对这座边城的印象,并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来评价。对这一教学活动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涵.。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注重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描述对边城的印象,注重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