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语文题库>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问题:

[单选] 在学习必修课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教师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一篇导游词来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心目中最美的《故都的秋》,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任务设计综合多种能力,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任务设计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紧密,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求以导游词的形式呈现故事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任务要求更多的是语言上的渲染,不必聚集于文本细节。

问题:

[单选]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实施《荷塘月色》教学时的导入环节。师: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以前就学习过他的散文名篇。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学生发言)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普通的知识分子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体会他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背景下的复杂心情。下面是对以上教学环节的看法,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和交流各自积累的有关知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去回忆已经学过的作者的名篇,以及各篇的大致内容和名句。教师对朱自清所谓“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的说明,游离本文主旨太远。本文的主要特色在于写景抒情,教师的导入可以适当说及,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问题:

[单选] 以下是《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实录片段。下列选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师:同学们只要咀嚼词句,适度联想,细心比照,就不难透过字面品味人物性格底蕴。现在让我们辐射开去,从言行等诸方面走进王熙凤的内心世界,说出你的感悟,道出你的发现。生:“我来迟了!”这句话表面看似自谦,其实是得意与逞能之悟。师:“迟”是无意还是有意的?生:我认为是有意来迟。因为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她进来。再者,王熙凤不愿与贾母抢镜头,又不愿被弱化,打了一个时间差。师:敬佩。同学们能咀嚼,能联系,能比较,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不乏真知灼见。

教师引导得法,关键之处予以点拨,课堂调控适度。学生善于发现疑点,聚焦思维,轻松破解阅读难点。学生抓住关键字,联系上下文,体现个性化解读特征。教师点评过多,淹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效果不突出。

问题:

[单选] 以下是一节作文讲述课的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生:“当李白在青山绿水间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心灵已远离黑暗官场的笼罩”一句,如果照应标题“放飞心灵,书写人生”就更好了。师:好!你帮他改改。生:可以改成“当李白放飞心灵,远离黑暗官场的笼罩时,他在青山绿水间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享受快意人生”,这样就照应了标题中的“放飞心灵”和“人生”。师:大家同不同意?生:同意!改得好!(当场在电脑上修订,投影展示。修改前后对比鲜明)

学生发现问题,当场进行修改,读书能力很强。生生交流和谐,讨论气氛浓厚,乐于展示成果。教师态度模糊.没有主导课堂,只有学生表现。师生互动顺畅,课堂流程明晰,体现师生平等。

问题:

[单选] 以下是《我与地坛》的教学案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教师在学生自由阅读完课文第五段后,提出了问题。老师问:“这一段重点写了地坛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说:“荒芜但并不衰败。”老师接着问:“那‘不衰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位学生用课文中的原话进行了回答:“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中……露水在草叶上滚动,狙击,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接着老师又问道:“这些又给作者怎样的启示?”一位同学说,地坛虽然古老,但还是有生机的:一位说,“我”老是想着死是很不应该的;还有一位说,蜜蜂、蚂蚁、瓢虫还有蝉虽然渺小,但它们活得很自在,“我”也应该像它们那样乐观地生活。学生回答完,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就直接进入了下文的学习。对于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在这个案例中,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很准确。第二个问题学生直接用课本中的原句回答并不可取,因为原文太长而且是文学性语言,缺乏概括性,不够全面、准确。第三个问题,综合几个学生的回答,虽然答案清晰明了,但教师也应该给予一个总结性的评价,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就直接进入了下文的学习,是为了赶上课进度,是可取的。

问题:

[单选]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下面有关“语文课程资源”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将《焦点访谈》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教材、课堂、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中心。为增强语文熏陶,可播放小说朗诵、评书精段、诗词评讲、散文欣赏等。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具体指导阅读。

问题:

[单选]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问题。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文言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授,还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读《烛之武退秦师》,应该看到车辚辚马萧萧的战争场面;读《季氏将伐颛臾》,要能听到一向温和敦厚的孔子慈颜一怒、三呵门生时的不满。要培养学生批判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自己理性地判断、评价。例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人的称谓特点,可得出这样的认识:除了凝聚了中华民族礼仪的优点以外,更多的是权力意识、等级意识、奴性意识。教学《兰亭集序》时,启发学生思考:王羲之在这篇序文中,对当时名士的几种生存方式持怎样的态度。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语文学科应该以人为本,使学生通过学习古代优秀作品,具有崇高的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教师要有重点地、少而精地教学字、词、句,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针对学生疑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启发。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这些词法和句法。把每篇文章都作为经典作品来赏析、背诵。

问题:

[单选] 阅读下面一位教师的作文指导--借景抒情的教学设计,回答问题。(学习小组领会任务,完成一段精彩的描写)自选一组景物来表达一种情感。雪白的梨花、嫩绿的小草、碧绿的麦田、明媚的阳光、蔚蓝的天空、皎洁的月光、灿烂的群星、和暖的春风、歌唱的小溪、美丽的池塘、展翅的雄鹰、诗意的小鸟、美丽的天鹅、奔腾的江河、巍峨的群山、茂密的森林、灰蒙蒙的天空、凛冽的寒风、冰冷的寒冰、连绵的秋雨、凋零的花朵、无情的流水、折翼的小鸟、飘零的树叶、干涸的湖水、枯萎的秧苗。情感待选:高兴、悲哀、振奋、平静。要求:组长抽取某种心情,组员各自圈定选取的景物,组内商讨运用哪几种景物合适,各自独立完成片段写作.不允许出现表示心情的词语。最后小组交流修改,将最优秀的习作进行展示。(小组讨论,创作,展示。其他组评论)下列评论错误的一项是()。

语言实践的要求不够具体,不能表现出学生的个性,不能达到教学目标。每个学生对每种景物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不适合小组讨论。没有说清楚“情”与“景”的关系,应加入这一环节。案例中所给的景物都极具代表性,不必再进行增删。

问题:

[单选] 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紧扣教学目标选用媒体;二是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打算放映其同名电影的视频资料。下列选项中,对该教师的做法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自习课播放整部电影,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习。课上播放整部电影,边播放教师边讲解。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剪辑,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播放、讲解。教师作为设备操作员、课堂的监督者,课上播放电影,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问题:

[单选] 学习白居易《卖炭翁》时,教师把“品味诗歌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作为教学的难点。以下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教师带领学生攻克了难点,教学目标就能完成。体现了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理解内涵”的要求。教师对诗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怀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难点的设计同时也反映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