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完成下列各题。案例:师:(运用多媒体导入)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准备,今天,我们在这里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古典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故事。那么他们是如何演绎这个故事的呢?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怎么样?我想看完同学们的表演你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好!请看第一场《遣归》。第一幕:相恋[形式:哑剧]生旁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起初,他们很幸福。(兰芝听门外声响,轻轻出门,于池边小路徘徊等待仲卿,久等不来。仲卿从后轻手轻脚上,轻拍兰芝肩;兰芝故作生气,与仲卿闹别扭,不听仲卿反复解释,后兰芝敲了仲卿一下即跑走,仲卿跟上) 第二幕:婚后[形式:哑剧][背景音乐:小提琴协奏《梁祝》]生旁白:婚后的兰芝贤惠勤劳,每天都忙到深夜,天刚亮,又早起做饭。深夜,兰芝倚烛刺绣,天明,兰芝吹灭蜡烛,出门做饭。[生配乐表演]第三幕:逼归[形式:话剧]焦母:(拄拐上)(吼)兰芝,你死哪去了,还不赶快做饭?兰芝:(低眉顺眼)婆婆,我这就给你做饭,今天,咱们吃面汤。焦母:(脸孔朝天)面条太滑。兰芝:(委曲求全)那……咱们吃包子。焦母:(顿拐)包子太腻。兰芝:(声音哽咽)那……吃饼。焦母:(怒斥)算了吧,你个笨婆娘,我们焦家怎么娶了你,连饭都做不好!(兰芝黯然而下)第四幕:请归[形式:话剧](兰芝独坐闺房饮泣,仲卿接信回家,听兰芝诉别)兰芝(停止啜泣,哽咽):我要走了,不是我不想留下,只是--婆婆对我不满意,我不能等着被赶走,还是让我自己提出来吧。仲卿(声音洪亮):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吧。(兰芝仍啜泣不语)师:好,第一场表演结束,他们表演得怎么样,哪位同学毛遂自荐来评论一下?生甲:我认为他们表演得很不错,焦母的扮演者把焦母的蛮横、专制表现得淋漓尽致。生乙:我认为刘兰芝的表演也挺好,把一个善良、委曲求全的兰芝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生丙:我认为焦仲卿的表演似乎不大到位。特别是他声音洪亮地说“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这一句话说得口气很硬,不符合仲卿软弱的性格,如果焦仲卿这么刚强,那么还会有“自挂东南枝”的悲剧发生吗?师:看来同学们不光是看热闹,还真看出了点门道,点评非常到位。接下来,请欣赏第二场《誓别》。第二场:《誓别》配乐诗朗诵[配乐:古筝《梁祝》]刘兰芝:焦仲卿:山那边,夜的那头你在想我我在想你机杼旁困顿的身影在梦的小舟里飘荡纺织娘的唱鸣,弱小的身躯是我疲惫的声音能否承受繁重的劳累夜幕下的星星刚韧的性格是你眼睛流放的精莹能否经得住母亲的苛刻……师:欣赏完这优美的配乐诗朗诵,请同学们也来一点精彩点评。生甲:这种内心独白,直接把我们带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坚韧。这么美好的爱情却遭到焦母的棒杀,让我们真正地痛其所痛,恶其所恶。生乙:我觉得女同学朗诵感情充沛,让我们感受到兰芝如泣如诉;男同学比女同学朗诵“稍逊风骚”,把一个文弱小吏变成了一个豪气冲天的大丈夫。生丙:两位同学的表演各自为战,表演有一些呆板,最好能有一些眼神的交流,动作的变化。 这样才能和这首优美的诗珠联璧合。师点评:同学的眼光都是雪亮的,既看到了优点:形式的多种多样,激发同学们的观看兴趣;也看到了不足,同学暂时还不能把握住仲卿的软弱、兰芝的忠贞以及焦母的蛮横这些性格特点。但是,尽管这第一只小板凳做得不够精美,但我相信同学们肯定会把第二只、第三只做得会“更上一层楼”。师:故事正在一点一点地展开,接下来,请看第三场《抗婚》第三场:抗婚[形式:话剧][由大屏幕显示汉代建筑,为灰色的瓦房;气氛:沉闷压抑]刘母(抚兰芝背)(柔声):兰儿,咱们已经回绝了县令的好意,难得太守家也派人来提亲,你就答应了吧!兰(眼含泪水):我刚回来时,仲卿还曾一再嘱咐过我,我们发过誓永不分离。今天如果答应了,岂不是违背了当初的诺言。娘,您还是帮我回绝了吧!母:哎!真是乱透了。难为我可怜的兰儿了。(刘母拭泪下)兄(大模大样上):母亲,怎么样?(母摇了摇头)兄:这下可糟了。(进房,坐下,跷腿)妹子,县令家派人来提亲,按你的意思没答应,可是太守家派人来提亲,你还是一口回绝?兰(低头,小声):是……兄(瞪眼)(大声):你真是愚蠢至极,你回来多日,那个焦仲卿找过你了?……本来你被送回来就够让人笑话的了,你就算不为母亲和我想想,也该为你自己想想……师总结:从《卫风·氓》中的弃妇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侍萍的怨愤,从刘兰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鸣凤之死,无不呐喊出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对爱情自由的向往。由以上几幕剧,我们对人物性格、故事主题有了深刻的了解;希望我们这堂课能抛砖引玉,在这个基础上,同学们回去自编第四场《殉情》,做出精美的“第二只小板凳”。 问题:1.请根据实际教学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知识对本案例进行评析。
问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下面是一位高中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下列各题。案例:知足常乐①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们应该做的是珍惜现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乐。②不知足者常悲。有句俗语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受苦的还是自己,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没有的,那么只能是徙生郁闷,自寻烦恼。追逐名利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他们原本是为了让自己幸福,却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有的纯真和快乐。即便最终获得了成功,拥有了名和利,也无法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何苦呢?很多人为了名利舍弃亲情、友情,成功之后的落漠让他们明白,自己已经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失去的东西,再也无法找回,他们只能空悲叹。不知足者常悲,因此我们要学会知足,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③知足者常乐。多想一下自己拥有什么,要学会知足,这样你才能获得快乐。唐伯虎曾经写下“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的诗句,尽管他与仕途擦肩而过,但却没有悲伤,而是沉浸在自由自在的生活中。“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纳兰容若沉醉于他的恬适生活,他很满足,所以他是快乐的。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的豁达乐观令世人感慨。他虽然仕途不顺,却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以豁达的胸襟来面对这一切,让人如何不敬佩?还记得那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吗?“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一句话断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伤过,徘徊过,但他最后选择向命运妥协,在勾栏瓦肆之地浅斟低唱,追寻属于自己的快乐。虽然他们在仕途上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但他们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文学财富。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你会快乐的。④人生就像一场梦,要做个好梦,就得带着微笑,多看看自己拥有的,比如亲情、友情。如果你懂得这些东西的珍贵,怎么会不快乐呢? 问题:1.请从第②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2.请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简要评析这篇作文。
问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阅读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下列各题。《鸿门宴》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予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令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课文介绍本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六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单元导语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文。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树立常见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时安排两课时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级45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1.阅读上述材料及课文说明,为本文设计一段导入语。2.根据上述材料和阅读说明,请为课文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3.请为本文设计一道探究题,并附上相关答案。
问题:
[单选] 在某次“口语交际”教学的主体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注重师生合作,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营造说话情景,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说,任意表达个人观点和见解。小组相互评价,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问题:
[单选] 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每册书课内学习计划都包含“梳理探究”部分,并且每册有3个专题,其涉及面广泛,有的侧重对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对该“梳理探究”部分的实施建议恰当的是()。
教师不必引导,布置给学生专题任务后大可放任学生自由学习。这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全部背熟,并在此基础上大量延伸、拓展。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统筹安排此部分每一个专题的教学任务。教学中教师可删减或替换此部分的专题,为自主重设专题创造条件。
问题:
[单选] 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下列诗句中没有包含“古今异义”的是()。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过秦论》)。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问题:
[单选] 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张老师:这一课我想用一课时完成。陈老师:我也是这样设想的。你的教学怎样设计呢?张老师:我想第一是复习新闻知识,第二是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让学生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第三是与学生共同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李老师:我想重点应落在“现实场景的再现”上。陈老师:“现实场景的再现”抓得很好,但我觉得还要注意“历史材料的运用”,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使作品增加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对上面几位老师的做法,评价不正确的是()。
陈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陈老师的做法关注学生在新闻阅读过程中精神的活动和生命的活动。张老师把新闻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子,把阅读文本作为解释和印证新闻写作的范本,这种做法比较好。陈老师这样处理语言教学更实在。
问题:
[单选] 老师在讲解短语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短语的类型,出示“海洋、飞跑、傍晚、书本”一组词,让学生指出短语类型。下同学的回答正确的是()。
甲:偏正、动宾、补充、联合。乙:联合、偏正、动宾、补充。丙:联合、补充、偏正、主谓。丁:偏正、动宾、联合、补充。
问题:
[单选] 教学《劝学》,教师设计教学目标:①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②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及初步分析的能力;③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对该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不正确的是()。
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整合统一。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不准确。教学设计遵循了教材的特点和文言文教学规律。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问题:
[单选] 在学到王勃《滕王阁序》的时候,有同学认为“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和“带”是衣襟和飘带,下列教师评价最能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一项是()。
你的理解是错误的,再认真看看课文,想想会是什么意思。。要分别是“衣襟”和“飘带”的意思的话,在这里能翻译得通吗?结合前面讲的意动用法,再好好想想。。你错了,这两个字在这里都是意动用法。。你说的这两个意思是这两个字的本意,而在这里却翻译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