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某设计师设计了“康河柔波--阅读志摩”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语文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
问题:
[单选] 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柔婉之美·宋代婉约诗词欣赏”专题。下列作品不适合选入的是()。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庭日暮》。
问题:
[单选] 某选修教材编排有“小说阅读--情节”单元,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组自选最喜欢的一部小说,组内进行情节研读与语句揣摩,选出最精彩的情节进行表演,最后举行“我最喜欢的小说汇报演出”,以此完成对小说情节的学习。该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是()。
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情节要素。系统讲授小说鉴赏理论知识。采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问题:
[单选] 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烛之武退秦师”一句中“退”的用法特点,并归纳同类用法的词语。下列语句不含同类用法的是()。
项伯杀人,臣活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问题:
[单选] 某教材必修(1)第三单元的选文为《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写人记事散文,适合的一项是()。
夏衍《包身工》。老舍《想北平》。蒙田《热爱生命》。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问题:
[单选] 执教《将进酒》,教师这样导入: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出示课件)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读过的李白诗中那些与酒相关的诗句。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教师的导入语充满诗酒豪情,成功地把学生带入了诗境。让学生温故知新回忆学过的诗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导入中出示课件是画蛇添足,完全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导入语符合教材特点和学情,可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
问题:
[单选] 教学必修(1)诗词单元时,教师结合《沁园春·长沙》及其他诗歌中的诗句设计了一道选择题,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怀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学生们该如何选择?()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问题:
[单选] 在执教完《中国建筑的特征》后,几位教师针对多媒体教学发出了以下感慨,他们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多媒体课件就是方便,用多媒体呈现板书,又方便,又快捷,以后再也不用写板书了。利用多媒体课件,我们既可以呈现文字,又可以插入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这对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器官,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是很有好处的。多媒体的功能真的很强大,它既能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又能渲染教学氛围,对教学重点的强调功能更是值得一提,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好好利用多媒体教学。我在给学生讲解《中国的建筑特征》时,帮学生链接了梁思成的生平、梁思成的建筑作品等资料,这对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真的很好。
问题:
[单选] 阅读《再别康桥》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就是“清泉”,怎么就不是清泉了呢?原来是天上的虹。那虹揉碎了的是什么,又为什么揉碎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生讨论,下面开始交谈)生1:我们这组是这样理解的:天上虹是康桥在水中的倒影,因为水面反射出夕阳的光,柔波荡漾,那桥好像睡了一样,自己的梦想也像彩虹。生2:揉碎的应该是内心的思想,要离别,很悲伤。彩虹是诗人内心的追求。生3:夕阳余光照射在湖面,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样子。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仔细,理解得很深刻……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正确的是()。
教师问题设置明确,能够有效指引讨论。以文本理解为重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丰富了学生品味语言的经验。引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严密,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
问题:
[单选] 在讲授高中第一册的《错误》一文时,老师问学生:诗中女子等待的心理如何,是否能模仿出当时人物的表情。当即点到一位女生回答,这位女生很好地回答了前一个问题,对于再现人物的表情,她显示出了她的从容与率真,她如实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没有诗中女子那样的经历,所以我无法模仿人物的表情,如果我经历过,我想我会的。”老师当场表扬了学生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精神,并指出不仅学习上要有这种诚实的学习态度,做人方面更应如此,还因自己没有顾及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出了这个难题向学生道歉。该老师并不因为学生没有模仿出人物的表情而遗憾,相反,他为这位学生的直率叫好,同学们也为老师敢于及时纠正自身失误的态度叫好。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再好的预演与预设,也无法预知出当时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这位女生的坦率是正确的,因为文中女子那种在寂寞中等待、期盼亲人而不得相聚的惆怅、亲人久别的抑郁以及容颜的憔悴,又岂是不谙世事的十五六岁少女们所能再现出来的呢。如果这是一堂公开课,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预演,以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层层呵护,循循指导,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就会转化成教学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