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中国史题库

问题:

[单选] 1938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在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可见,“宜昌大撤退”的意义在于()。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增强了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的力量。阻滞了日本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

问题:

[单选] 《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歌词所反映的事件()。

出现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发生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反映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情况。

问题:

[单选]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危机。

问题:

[单选]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记载,根据那个时候(五口通商后)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众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虽离家不计也”。材料中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

新式生产部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农业近代化推动。与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有关。

问题:

[单选] (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商抑制。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问题:

[单选] “新政(戊戌变法)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材料表明()。

山西近代工业起步。戊戌变法法令在山西得到广泛落实。晋商进入强盛时期。戊戌变法后山西工业发展较快。

问题:

[单选] 1937年,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宋子文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这充分反映出()。

民族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来自官僚资本的强大挤压。民族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希望得到官僚资本的全面保护。民族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势单力薄必须得到国家的庇护。民族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抗日爱国。

问题:

[单选] 在探究西方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过程中,甲同学根据1866年创办的民营机器厂--发昌机器厂,依靠向外商船厂承接装配船用零件而发展起来,得出外国在华企业对中国民族工业起着辐射作用的结论;乙同学根据该厂因竞争不过英商船厂,于1899年为英商耶松船厂所吞并,得出外国在华资本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结论。下列评价中最为合理的是()。

两位同学结论相互矛盾。甲结论不全面,乙结论成立。两位同学认识都不全面。甲结论成立,乙结论错误。

问题:

[单选] 1913年年底,张謇出任农商总长,一上任就提出了施政纲领,大力推行经济改革。下列不属于他的改革措施的是()。

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制定经济法规完善经济秩序。改革不合理的税收制度。奖励和补助民营企业。

问题:

[单选]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