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
“中体西用”思潮。维新思潮。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
问题:
[单选] 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问题:
[单选] -位学者自述:“因为爱看地方戏曲,才对民间传说有大概的领略;又因为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也因为征集歌谣的缘故,而注意到许多风俗材料。”这位学者最可能受到下列何种风气的影响?()
乾嘉时期的考据学风。晚清时期中体西用说。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文革”时期的破旧立新。
问题:
[单选] 1915年一篇文章引用尼采的观点说:“德国大哲学家尼采别道德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日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日奴隶道德。”并认为:“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该文的撰写者最有可能是()。
陈独秀。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
问题:
[单选] 孙中山明确指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为此他主张()。
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扶助农工。节制资本。
问题:
[单选]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问题:
[单选] 孙中山曾有言:“兄弟曾听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由上述材料可知,孙中山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积极贡献是()。
提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力避种族屠杀、国家分裂。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主张的最早提出者和政治实践者。实现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完美结合。推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完成了“光复”国家的大业。
问题:
[单选]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清室推翻后,民族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地,外国人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在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在反帝的问题上模糊不清。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要求。
问题:
[单选]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他这段话评论的是()。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问题:
[单选] “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