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D.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
问题:
[单选]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问题:
[单选] 1866年郭嵩焘建议:“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船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表明郭嵩焘主张()
A.提高洋务企业效益。B.建立官商合办企业。C.抵制列强轮船运输。D.发展近代民族工业。
问题:
[单选] 1883年,《字林沪报》报道:“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这一报道反映了()
A.近代企业分布日益合理。B.近代企业规模逐渐扩大。C.兴办实业热潮迅速掀起。D.近代企业竞争渐趋激烈。
问题:
[单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有()①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②洋务运动的诱导③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④政府提倡与鼓励
①②。③④。②③。②④。
问题:
[单选] “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材料中“中国富农大贾仿造洋机器制作”产生了()
A.洋务派的军用工业。B.外商在华的近代工业。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企业。
问题:
[单选] 发昌机器厂是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在上海合伙设立的一家打铁作坊,资本为200元左右,工人有四五个,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到1890年其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仍然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这些情况反映出()
A.上海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源地。B.民族工业逐步改变了规模较小的状况。C.民族工业对外国企业有一定的依赖。D.民族工业在当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
问题:
[单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它的产生主要有三种途径,分别是(一)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二)中小地主、华侨等投资兴办的近代工矿企业;(三)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而来的近代工矿企业。以下企业中与三种途径对应顺序正确的是()①轮船招商局②继昌隆缫丝厂③发昌机器厂④大生纱厂
A.①。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问题:
[单选] 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丝织品的内销量折合生丝从5.06万担增至5.49万担,增长8.5%;外销量则由0.44万担增至2.21万担,增长了402.3%。这种情况()
A.对民族丝织业的发展有利。B.为维持贸易顺差提供条件。C.阻止列强对华丝织品倾销。D.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问题:
[单选] “这种不是来自古典时代的商人,电不是来自买办和洋务前辈。这些企业家与他们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政治家有着同样的精神追求,只不过,他们是用企业来作为实现自己社会政治理想的工具。”材料中“精神追求”是指()
A.实业救国。B.独立富强。C.君主立宪。D.民主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