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C.郡的地位比县高。D.赵鞅是其最高统治者。

问题:

[单选]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问题:

[单选] 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据载,春秋时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这说明()

A.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B.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C.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D.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

问题:

[单选] 西周初年,周公长子伯禽就封鲁国。《史记·鲁周公世家》说:“鲁有天子之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由此可以得知()

A.鲁国在西周的地位较为显赫。B.西周时期还没有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C.鲁国是西周时期最大的封国。D.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问题:

[单选] 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

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问题:

[单选]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和国人都被集体安葬于公共墓地。按礼,除了凶死者外,所有族人都应葬于族墓。这种族墓制度源于()

A.分封制。B.礼乐制。C.宗法制。D.世袭制。

问题:

[单选] 明朝《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

A.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B.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C.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D.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问题:

[单选] 《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宫“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官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的实行()

A.宗法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封建礼制。

问题:

[单选] 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

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问题:

[单选] 玉在战国以前曾经是礼的载体,史书有“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瑞”;“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等记载,还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玉器在商周时成为王赐给诸侯的一种主要礼物形式。B.玉器被“道德化”、“人格化”,利于维护等级秩序。C.商周时玉器被赋予神秘主义色彩,有助于巩固王权。D.玉器制作精美而昂贵,从而成为贵族阶层专用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