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A.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B.“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C.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D.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问题:

[单选]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盟约中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

A.积极拥戴周天子。B.维护宗法统治秩序。C.互相协作促进统一。D.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

问题:

[单选] 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统治者使用武力不断强化中央集权。B.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C.统治者迫令和诱使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D.神权是由政权控制的。

问题:

[单选]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其诸子为争夺爵位而兵戎相见。按照当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齐桓公国君位置的是()

A.大儿子,齐桓公最宠爱的妾所生。B.二儿子,齐桓公正妻所生。C.三儿子,与大哥同母,手握兵权。D.四儿子,为齐桓公最喜爱。

问题:

[单选] 王国维在评述古代中国某朝代一制度时说:“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由此推论,这一朝代最终还是确定()

嫡长子继承制。分封诸侯制。道家无为而治。科举取仕制。

问题:

[单选] 从夏、商、周到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古典时期,这一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几大转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②政治上由分散走向统一③经济上由领主制转向地主制④政治中心逐渐东移南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问题:

[单选]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其中“天定”的是()

殷周成败。嫡庶亲疏。分封远近。爵位高低。

问题:

[单选] 《国语·周语上》云:“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注:“服”即“服侍天子也”)据此推断,西周时直辖“甸服”之地的是()

A.周天子。B.诸侯王。C.卿大夫。D.士。

问题:

[单选] 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观念推动了()

A.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B.大一统观念的形成。C.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问题:

[单选] 商代上帝神的权威性很高,凡事都要占卜;西周认为周王权力的确立是“受命于天”,国王自称“天子”。这说明中国古代早期()

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B.政治统治借助社会人伦。C.王权神权紧密结合。D.血缘亲疏决定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