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 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西周初年,周公长子伯禽就封鲁国。《史记·鲁周公世家》说:“鲁有天子之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由此可以得知() A.鲁国在西周的地位较为显赫。 B.西周时期还没有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 C.鲁国是西周时期最大的封国。 D.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据载,春秋时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这说明() A.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 B.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 C.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 D.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
商代上帝神的权威性很高,凡事都要占卜;西周认为周王权力的确立是“受命于天”,国王自称“天子”。这说明中国古代早期() 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B.政治统治借助社会人伦。 C.王权神权紧密结合。 D.血缘亲疏决定政治地位。
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观念推动了() A.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 B.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C.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