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806旅游管理综合课(管理学、旅游学概论)之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者的角色。

【答案】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包括四种角色:战略伙伴; 专家顾问; 员工服务者; 变革的推动者。具体内容如下:

(1)战略伙伴。战略伙伴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参与者,提供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及系统解决方案。将人力资源纳入企业的战略与经营管理活动当中,使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2)专家顾问。专家顾问是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开发企业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为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的解决提供咨询。提高组织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有效性。

(3)员工服务者。员工服务者与员工沟通,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为员工及时提供支持。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强员工忠诚感。

(4)变革的推动者。变革的推动者参与变革与创新,组织变革(并购与重组、组织裁员、业务流程再造等)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高员工对组织变革的适应能力,妥善处理组织变革过程中的各种人力资源问题,推动组织变革进程。

2. 请详细说明存在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间,直线与参谋间以及委员会内部间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怎样避免这些冲突?

【答案】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织织间,直线与参谋间以及委员会内部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及避免方法的内容如下:

(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

①原因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成员是交叉混合的,而且由于人们心理上存在的感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冲突。

②避免冲突的方法

在冲突的避免上,首先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和客观性,积极引导非正式组织的

积极贡献,使其目标与正式组织目标相一致. 同时要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规范非正式组织的行为。

(2)直线与参谋之间的冲突

①原因

组织中的管理人员是以直线主管或参谋两类不同身份出现的,直线关系是一种指挥和命令的关系,具有决策和行动的权力,而参谋关系则应当是一种服务和协调的关系,具有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

②避免冲突的方法

对于直线与参谋间的冲突解决上,应该首先明确必要的职权关系,既要充分认识到参谋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协作和改善直线工作的重要性; 其次,为了确保参谋人员的作用,应当授予他们必要的职能权力,这种权力应当更多的是一种监督权,同时,给予参谋人员必要的工作条件,使其能够及时了解直线部门的活动进展情况,并提出更具有实际价值的建议。

(3)委员会成员之间的冲突

①原因

委员会是集体工作的一种形式,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权力,而这些成员既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利益部门,也代表了个人的行为目标。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成员之间的利益很难取得一致,从而产生冲突。

②避免冲突的方法

对于委员会冲突的解决,应该选择勇于承担责任的合格的成员加入委员会,并注意委员会人选的理论和实践背景,力争使之成为一个有效的决策机构和专家智囊团,同时,要对委员会的规模提出限制。

3. 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因素包括道德发展阶段、个人特征、结构变量、组织文化、问题强度。具体内容如下:

(1)道德发展阶段。人类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两个阶段。随着阶段的上升,个人的道德判断越来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制约。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前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 道德发展的中间层次是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 道德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原则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

(2)个人特征。有两个个性变量影响着个人行为。这两个变量是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自我强度用来度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一个人的自我强度越高,克制冲动并遵守其信念的可能性越大。这就是说,自我强度高的人更加可能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我们可以推断,对于自我强度高的管理者,其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会更加一致。

控制中心用来度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控制着自己的命运,而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则认为他们生命中发生什么事是由运气或机会决定的。从道德角度看,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不大可能对其行为后果负责,更可能依赖外部力量。相反,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则更可能对后果负责并依赖自己内在的是非标准来指导行为。与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相比,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可能更加一致。

(3)结构变量。组织的结构设计有助于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产生。一些结构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而另一些令管理者模糊不己。模糊程度最低并时刻提醒管理者什么是“道德的”的结构设计有可能促进道德行为的产生。正式的规章制度可以降低模糊程度,职务说明书和明文规定的道德准则

就是正式指导的例子。

(4)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也会影响道德行为。最有可能产生高道德标准的组织文化是那种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风险和冲突承受能力的组织文化。在弱组织文化中,管理者可能以亚文化准则作为行为的指南。

(5)问题强度。行为造成的伤害越大,就有越多的人认为行为是邪恶的,行为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的可能性越高,行为的后果越早出现,观测者感到行为的受害者与自己挨得越近,行为的后果越集中,问题的强度就越大。这六个因素决定了道德问题的重要性,道德问题越重要,管理者越有可能采取道德行为。

4. 简述人本管理。

【答案】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内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人本管理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人本管理的人性假定是“主观理性人”。首先,它认为人的行为结果是有利于最充分实现自身的利益; 其次,每一个人都依据自我偏好对各种事物做出独立的主观价值判断,并依照这种判断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决策,力求能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利益。

(2)人本管理的中心是人,它把人置十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的地位,这意味着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选人、聘人、用人、育人、留人而展开。人成为企业最核心的资源。

(3)人本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员工。人本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每位员工都是真正的主人,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是一种合作分工的关系。企业管理者的工作重点是做好授权与激励,让每位员工都能享受权力、信息、知识和酬劳。

(4)人本管理活动的服务对象是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一种契约,赋予企业的全体员工(包括经理阶层和一般员工)人力资本所有者这样一个地位,从而使他们和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一样拥有、控制企业。现在我国不少企业所倡导的生产绿色产品就反映了这种广义上的人本管理精神。

(5)人本管理得以成功实施的标志是组织的目标与成员的个人目标都能够实现。实行人本管理的企业中,管理活动成功的标志不但要看原有的组织经济目标(反映的主要是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是否实现,还要看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是否实现。只有将组织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有效地结合,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企业获得持久的发展。

5. 解释期望理论及其应用意义。

【答案】(1)期望理论的主要概念

期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并形成。此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特定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