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812音乐学基础(中、西音乐史)之西方音乐史简编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抒情悲剧

【答案】17世纪法国作曲家吕利创作的歌剧类型,多根据悲剧大师高乃依及歌剧脚本作家泽诺的悲剧谱写而成,融合了独唱宣叙调和咏叹调、合唱以及芭蕾,代表作有《伊西斯》、《阿西斯与加拉蒂亚》等。

2. 科雷利

【答案】巴洛克时期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学于博洛尼亚,后半生服务于罗马的红衣主教。他是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创始人和近代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奠基人,创作虽不多,共72部作品,但他的三重奏鸣曲和大协奏曲,为巴赫和亨德尔等人的奏鸣曲和协奏曲创作打下重要基础。

3. 《普尔切内拉》

【答案】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芭蕾舞剧,后改编为管弦乐组曲。音乐素材来自于前古典时期意大利作曲家佩尔戈莱西未发表的手稿,斯特拉文斯基以巴洛克大协奏曲的乐队组合,为戏剧谱写了由序曲、小夜曲、加沃特和小步舞曲等共同构成的古组曲形式的音乐。是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开山之作。

4. 雷电一暴风雨;

【答案】

5. 乐队协奏曲

【答案】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形式,由乐队演奏的协奏曲,没有独奏部分或任何附属的部分,托雷利1692年写作的6首乐队协奏曲开此体裁先河,1720年后逐渐与早期交响曲的发展合流。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3和第6首是出色的乐队协奏曲。

6. 贝里尼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歌剧代表作为《梦游女》《诺尔玛》和《清教徒》,以写作气息悠长的抒情旋律而著称,受到肖邦等作曲家的推崇。

7. 抒情诗

【答案】抒情诗是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独唱歌曲,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由抒情诗人自创自

唱,诗人即音乐家。一般分为笛歌和琴歌两种,笛歌是用阿夫洛斯管伴奏演唱的诗歌,琴歌是用里尔琴伴奏演唱的诗歌。代表诗人有阿基罗库斯、泰尔潘德、阿尔凯奥斯和女诗人萨福等。

8. 整体序列主义音乐

【答案】又称“全面序列主义音乐”。将音乐的所有要素都预先排列成为序列,在作曲中运用,其控制的参数从原先的音高,扩大到节奏、节拍、时值、速度、力度、音量、音区、音色等。1949年,法国作曲家梅西安发表钢琴曲《时值与力度的模式》,是整体序列主义音乐里程碑式的作品,他的学生布列兹和德国作曲家斯托克豪森对整体序列主义音乐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

9. 轻歌剧

【答案】19世纪法国歌剧体裁。它规模较小,轻快活泼,以浪漫情节为题材,音乐写作常采用流行曲调,带有讽刺滑稽的性质。代表作曲家为奥芬巴赫,他作有《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等轻歌剧。

10.喜歌剧

【答案】诙谐幽默的歌剧。产生于18世纪的意大利,题材轻松活泼,取材于日常生活,主角为平民百姓,往往描写主仆关系等,情节幽默滑稽,音乐简短质朴,以说白和对话取代宣叙调。1733年,意大利作曲家佩尔戈莱西创作的《女仆作夫人》是第一部意大利喜歌剧。紧接着,法国、英国和德国都发展了各自的喜歌剧。

11.威尔第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其歌剧创作代表了19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历史,在继承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同时,兼收并蓄,吸取同时代歌剧革新的成果,极大增强了意大利歌剧的戏剧性。代表作《弄臣》《茶花女》《阿伊达》《奥赛罗》和《法尔斯塔夫》。

12.大歌剧

【答案】19世纪法国歌剧体裁。特点为规模庞大,风格宏伟,多采用历史题材,常有豪华的布景、壮丽的芭蕾和合唱场景。梅耶比尔的《恶魔罗勃》达到19世纪大歌剧的顶峰,其他大歌剧作品还有瓦格纳的《黎恩济》、威尔第的《唐·卡洛斯》、罗西尼的《威廉·退尔》等。

二、简答题

13.“和谐论”是由谁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和谐论”是由古希腊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约前580~前550年)提出的,他是第一个以理论的方式向人们解释音乐现象的人。古希腊人崇尚宇宙,因此对天文关注较多,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和天体的运动存在相似性,并且提出了“和谐论”,这个理论对西方后来的音乐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主要观点如下:

(1)以弦长为基础产生音阶中的音程关系,当弦长比为2:1时,两音的音程关系为八度; 当

弦长比为4:3时,两音为四度关系; 当弦长比为3:2时,两音为五度关系。

(2)只有四、五、八度才是和谐的音程,其余的音程都是不和谐音程。

14.简述巴赫的创作和他的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

(2)创作分期:

一般而言,巴赫的生平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魏玛时期:1708年,巴赫前往穆尔豪森担任圣布拉修斯教堂的风琴师,次年娶玛丽亚·巴巴拉为妻,后返回魏玛,出任安斯达公爵宫廷乐队的风琴师兼小提琴师,在这里供职达十年之久。他从魏玛时期开始就被推崇为大师。

第二阶段,柯登时期:1717年,巴赫前往柯登,出任雷奥博亲王的乐长并获得亲王的宠信,他的许多名作在这个时期写成,如《勃兰登堡协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等。1720年在卡尔斯巴德旅行期间,爱妻不幸去世。

第三阶段,莱比锡时期:1724年,巴赫获得莱比锡市立托马斯学校乐监和托马斯教堂等四个教堂的工作,此后二十七年一直在莱比锡工作,直到逝世,这期间创作了清唱剧、神剧、受难曲及众多的管风琴曲,同时还为每星期的礼拜提供新的宗教曲目,著名的《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册在此时写成。

(3)代表作品:

巴赫作品浩如烟海,除了歌剧以外,各种声乐和器乐体裁无不涉猎。

①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大多是路德派新教的宗教音乐。创作的近三百部教堂康塔塔现存195部,5部受难曲中完整保存了2部:《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

②器乐作品方面,作有大量各种体裁的管风琴曲,包括众赞歌幻想曲、前奏曲、变奏曲、赋格曲、托卡塔、帕萨卡利亚等。他还把维瓦尔迪的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管风琴协奏曲和古钢琴协奏曲。巴赫著名的器乐作品为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Tempexed Clavier)《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6首)种白蒂塔》(6首)《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独奏长笛奏鸣曲》以及重要的乐队作品:4部《乐队组曲》和6部《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他最后的作品《戈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是三百年来复调技术的总结性作品。

(4)艺术成就:

①《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将十二平均律全面系统地运用到音乐创作实践中,有力地证明了平均律的优越性,开辟了欧洲音乐的新天地。

②把复调音乐的技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总结了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写作技术。

③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使巴赫成为音乐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