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706教育专业综合之心理学基础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理论
【答案】心理理论指心理学家用来命名幼儿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的一个概念,即幼儿对心理或精神世界的理解。他们是如何理解世界的? 幼儿是否接受不同的心理状态等。皮亚杰最早开展了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但全面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成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这个领域中研究最多的是幼儿如何理解“错误信念”。另外,探察幼儿是否理解人的观念是从何而来也是重要内容。对心理理论发展的相关因素也逐渐成为研究焦点。
2. 概念
【答案】概念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如花、草、树木、国家、人民等都是概念。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决定事物的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和层次。概念是用词来表达、巩固和记载的,概念的形成也是借助于词和句子来实现的。词的意义不断充实的过程,也是概念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3. 学习
【答案】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首先,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经过学习,有机体将出现某些可观察的行为变化,可以完成一些以前无法完成的事情。个体的行为变化可能是由经验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成熟、疲劳或疾病引起的。前者是学习,而后者不是学习。其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最后,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4. 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答案】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又叫“大五模型”或者称为五因素模型(FFM ),是麦克雷和考斯塔综合“大五”结构和有关理论提出的一种人格结构模型。这五大因素分别是:外向性(Extraversion ):健谈、果断、有活力、热情、活跃等; 宜人性(Agreeableness ):友好、合作、真诚、愉快、利他、有感染力等; 责任感(Conscientiousness )有责任心、有条理、坚忍不拔、公正、拘谨、克制等; 情绪稳定性(EmotionalStability ):冷静、忧郁、镇定、神经质、消极情绪、神经过
敏等; 开放性(OpennesstoExperience ):富想象力、有洞察力、聪明、有修养、直率、创造性、思路开阔等。五因素模型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证实,这些证据主要包括:①基本因素的跨文化一致性; ②自我评定与观察者评定的一致性:③特质得分与动机、情感、人际行为等亦存在关联; ④遗传方面的影响。
二、简答题
5. 怎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
【答案】(1)概念:
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可以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2)要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应该:
①从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讲:
a. 在社会上,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b. 在学校内,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和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良好的校风建设、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②从教师的自身方面来说:
a. 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验证并发展这些知识。
b. 向他人学习,如观摩优秀教师教学、学习其他教师的好经验等,增强教师的自信心; 教师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6. 人们为什么会从众? 有哪些方面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从众行为?
【答案】(1)人们产生从众的原因
①行为参照。在许多情境中,人们由于缺乏进行适当行为的知识,因而必须从其他途径来获得行为引导。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是最可靠的首选参照系统。
②对偏离群体的恐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一广为流传的格言提醒人们,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乃至严厉制裁。研究证明,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显著倾向和执行机制。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而对于偏离者,群体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③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cohesiveness )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他们与群体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作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要求。
(2)影响从众的因素
①群体因素
a. 群体规模。从众行为与群体规模有密切的关系,从总的趋势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但这个规律只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
b. 群体的一致性。不管群体的人数多少,只要出现一个持不同意见的“反从众者”,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就会使群体的从众行为大大减少。甚至在这个“反从众者”的知识、能力、威望等个人特点的社会合意性不高的清况下也如此。
c. 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以及成员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它取决于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群体凝聚力水平越高,成员之间的依恋性就越强,观念和行为的一致性就越高,个体会为了群体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从而表现出很高的从众倾向。
②个体因素
a. 人格特征。个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誉需要等人格特征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 b. 性别。男女性之间在从众率方面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结合任务难度来考察时,才显示出有意义的差异。在相同难度条件下,女性比男性更多地表现出从众行为。
c.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权威越高,就越不容易顺从于群体的压力; 而地位低的成员在群体中相对受轻视,常常受到来自高地位者言行的压力,所以容易从众。
③情境因素
a. 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模糊的、困难的任务与明确的、容易的任务相比,人们在完成前者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
b. 从众行为的公开性。从众行为的公开程度越高,人们做出的独立行为就越少,从众倾向就越大; 而在匿名情境中,由于降低了群体压力,减弱了被试的孤立感,则从众行为会减少。
7. 归因中为什么会产生基本归因错误和行为者——观察者偏差?
【答案】作为行为者,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则倾向于做外在归因,认为自己的行为主要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比如,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太好,老师或者父母往往会认为是他学习不认真,不够勤奋刻苦所致。而学生本人则会强调是因为课程太重,作业太多,老师教的不好等等。
根据知觉对象比知觉背景能引起人更大注意的原理,人们作为观察者时,他人的行为无疑成了知觉的对象,显得很突出,环境则成了模糊的知觉背景,所以人们常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行为者自身。人们作为行为者时,自己的行为由于不能被清楚地看见就变成了模糊的知觉背景,而影响自己行为的环境因素却很显著,成为注意的焦点和知觉的对象,所以人们很容易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