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706教育专业综合之心理学基础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理论

【答案】心理理论指心理学家用来命名幼儿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的一个概念,即幼儿对心理或精神世界的理解。他们是如何理解世界的? 幼儿是否接受不同的心理状态等。皮亚杰最早开展了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但全面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成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这个领域中研究最多的是幼儿如何理解“错误信念”。另外,探察幼儿是否理解人的观念是从何而来也是重要内容。对心理理论发展的相关因素也逐渐成为研究焦点。

2. 学习风格

【答案】学习风格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学习风格是灵活的个人喜好、习惯或者个性特征。学习风格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风格进行了考查。如考伯(Kolb )根据学习风格的知觉和加工动力特征,将学习风格划分为:善于想象的、善于吸收的、善于逻辑推理的、善于调和的。善于想象的学习者就是吸收具体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并把他们所看到的进行概括。善于吸收的学习者则从抽象的观念出发进行思维加工,他们边思考边看。善于逻辑推理的学习者从经验中抽象出信息并进行积极加下,他们从一个观念出发然后通过试验验证它。善于调和的学习者感知具体的信息并积极地加工,他们是感觉者、试探者和操作者。学习风格的构成和组成比较复杂,它不是指学习内容本身,而是个体如何运用自己所偏好的方法、习惯。

3. 神经回路

【答案】神经回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而构成的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是一种脑的信息处理单位。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反射弧。反射弧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神经元的连接方式除一对一以外,还有发散式、聚合式和环式等。这种形式使神经元活动能引起更多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 概念

【答案】概念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如花、草、树木、国家、人民等都是概念。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决定事物的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和层次。概念是用词来表达、巩固和记载的,概念的形成也

是借助于词和句子来实现的。词的意义不断充实的过程,也是概念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二、简答题

5. 人格形成受环境影响的卞要研究证据有哪些,你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答案】(1)人格形成受环境影响的主要研究证据

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产前环境、出生过程、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阶层和社会文化。

①产前环境与出生过程

环境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从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子宫是影响个人成长的最早的环境。母亲的身体健康状况,接触烟酒、毒品及其他药物的情况,母亲年龄和胎次,母亲的情绪状态,以及分娩状况(如早产或难产)等都可能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格的发展。

②家庭环境

a.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在一岁前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安全依恋程度会成为人格差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那些形成了安全依恋感的孩子长大后会表现出热情、坚韧、自我引导、渴望学习和成为领导者等倾向; 没有形成安全依恋感的孩子长大后则更容易遭受挫折、更具依赖性、回避社交、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前者的母亲比后者的母亲更善于满足孩子的需要,会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社会刺激,并表达出更多的爱。

b. 许多研究表明,来自父母的影响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因素非常复杂多样,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管教方式,另一类属于感情、态度。这两类因素可以被视为两种不同的维度,每个维度两端之间的关系都是彼此对立的。但每个维度的内容或概念在不同的心理学家那里有不同的表述。

c. 一些心理学家研究了父母在某一维度上的差异对子女人格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如在专制一民主维度上,研究发现,在民主方式下被抚养的孩子比专制方式下的孩子要更活泼、外向,较受朋友尊重,好奇心强,富有创造性和建设性。而父母的忽视和虐待对子女的人格发展会造成明显的消极后果。但这种描述显得笼统和简单化,更多的研究是寻求两个维度之间的不同组合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

d. 还有人(Levy ,1943)研究了母亲的过度保护与子女人格之间的关系。过度保护的母亲在与子女的关系上有三点显著的特征:接触过多(母亲随时都在身边); 过了婴儿期还将孩子当婴儿照顾; 禁止独立行为(不让孩子长大)。这种过度保护的态度通常与父母自己小时候严重缺乏父母的爱有关。自己做了父母就通过无穷无尽的给予孩子来满足自己因长期的欠缺而造成的情感的饥渴或爱的需求。过度保护属于情感、态度维度上的一端,它与管教方式“支配—纵容”的不同组合,就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简言之,可以将父母的影响分为控制和温暖两个维度,理论上存在四种类型:即高控制加高温暖,高控制加低温暖,高温暖加低控制,低温暖加低控制。

③学校教育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校逐渐成为儿童的重要活动场所。人生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在学校度过的,而这个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格成长以至定型的重要时期。

④社会阶层

研究者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方式不同:

a. 劳工阶级的妇女在惩罚孩子时不易克制自己,并更多地体罚,体罚很可能会使孩子形成直接表达攻击的习惯;

b. 而中产阶级的妇女较能克制自己,并更多地以心理约束的方式管教孩子,心理约束很可能使孩子形成不直接表达攻击的习惯。西方中产阶级的父母要求孩子从小就接受一些价值观,如整洁、尊重则物、克制性冲动和攻击冲动、责任感、成就动机等。孩子在这样的要求下,必然看重成败得失,时常有罪恶感。而低阶层孩子的欲望很少受到人为的限制,如较多地得到母乳喂养,大小便的训练也较迟,所以较少有中产阶级孩子因管教严格而产生的焦虑和罪恶感。中产阶级的焦虑可能是由于对性和攻击的本能加以压抑的结果,是一种“过度的社会化”,相反,低阶层者可能在某些方面“社会化不足”。

⑤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国民性”(nationalcharacter )上。绝大多数西方以外的文化就不如西方文化那样重视独立和自我肯定,而是强调人要在集体中相互依赖。这样的社会鼓励儿童成为集体的一分子,而不是去与他人竞争或表现得比他人更能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差异可以用不同的生产方式来解释。有研究者考察了六个不同社会中养育儿童的方式与食物贮存程度之间的相关,发现高食物贮存的社会(农业社会)抚养儿童时更注重责任和服从,低食物贮存的社会(狩猎、捕鱼的社会)更强调成就、自信和独立。高食物贮存文化中的人比低食物贮存文化中的人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

(2)通常,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换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个体的遗传生物基础与人格的形成密不可分。个体的大脑是人格的主要物质基础,无论多么复杂的人格和行为,都是脑工作的产物。另外身体外貌对人格形成也有一定影响。个体生存的环境是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的因素。这些环境主要包括胎内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阶层和社会文化。其中家庭环境包括以下因素:家庭的结构类型,家庭的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子女的多少等,都会对儿童的人格形成起着作用。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以下几种:

①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解释,对环境报以不同的反应。

②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会引起周围的人对他的特异反应。

③前动的交互作用:个体会主动选择和构建自己喜爱的环境,这些环境又会反过来塑造其人格。

交互作用在不同阶段表现强度不同。在婴幼儿期,遗传和环境对人格影响很大; 随着儿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