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706教育专业综合之心理学基础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迁移

【答案】迁移指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一种是会有消极干扰作用的,叫负迁移。迁移的原理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互相制约性。迁移的方法就是通过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然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教学中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正迁移,尽量减少负迁移。

2. 婴儿的分离焦虑

【答案】婴儿的分离焦虑是指婴儿在与父母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等情况下,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这种分离焦虑几乎与婴儿和主要抚养者依恋的建立同时发生。其产生与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应付情境的能力以及依恋关系的性质等因素有关。

英国学者鲍尔比1973年研究认为,婴儿的分离焦虑发展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反抗阶段。与亲人分开后,婴儿非常不安、悲伤,竭力想回到亲人身边,有大哭、四肢乱动等动作。

(2)失望阶段。婴儿感到无法招回亲人,反抗行为减少,表情迟钝,动作减少。

(3)超脱阶段。此时婴儿会接受别人的照料,能比较正常地活动,但当母亲或其他亲人来看他时又会表现出不安、哭闹。

3. 机能主义

【答案】机能主义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流派。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和安吉尔等人。与构造主义心理学相同,他们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这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

4. 依恋

【答案】依恋指婴儿和照看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表现为婴儿和照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一般可以分为安全依恋型、逃避型和矛盾型。依恋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标调整的

伙伴关系期。

二、简答题

5. 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与途径。

【答案】(1)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有

①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是以正常学生为主的全体学生为辅导对象;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

②发展性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必须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相信学生具有成长和发展的潜力,对学生的未来持乐观的态度,对学生身上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必打上“变态、有病”的标签来怨天尤人。

③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a. 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价值,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与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它是理解的基石。

b. 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态度,按学生的所作所为、思考、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即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达到“感同身受”的理解。

④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心理辅导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辅导活动主体的作用。

⑤因材施辅的原则

学校教育和心理辅导的目的是要使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独创性在积极的方向上得到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

⑥整体性发展原则

在心理辅导中,必须树立系统观、整体观,考察学生成长的各种相关因素,分析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2)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

①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a. 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主要开设心理学课、心理卫生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举办有关的知识讲座,向学生传授、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心理和行为无疑是有必要的。

b. 另外一种形式是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这是为开展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活动课程,一般都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其特点在于: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内容选取上充分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活动组织上以教学班为单位,活动课的目的、内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设计的。

②将心理辅导融于班级、团队活动之中

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队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

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里得以全方位的展开。

④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是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辅导或矫治,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困惑或压力,并促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从而使个人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

⑤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也称小组辅导,指一组学生在辅导教师指导下,围绕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讨论训练等一定活动形式,使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共识与共同目标进而改变团体成员的观念和行为。

总之,每一种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都有它的优势和局限。因此,学校在心理健康辅导活动中,应多管齐下,多途径进行,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6. 人际沟通具有哪些心理功能? 如何理解?

【答案】人际沟通具以下几种心理功能

(1)心理发展功能

人是一个开放性的,信息加工和能量转化的有机系统,需要经常从外部环境中获得物理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以保持自己内部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动态平衡,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在孤儿院生活的儿童其智力发展水平远远低于一般同龄儿童,人格方面也有缺陷,其关键原因就是他们缺乏与成人的积极而充分的沟通和相应的稳定亲密的关系,一旦回到正常的教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速度就能很快赶上普通儿童。由此可见人际沟通对人心理发展的动力作用。

(2)心理协调功能

良好的人际沟通可以通过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弘扬健康的社会风气来促进和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团结,起到协调人们之间相互联系和关系的作用。良好人际沟通的心理协调功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协调认知。广泛而充分的信息交流,有助于人们在思想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认同,逐渐趋于一致,建立起富有凝聚力和效能的人际关系。二是协调情感。人际沟通则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包容与依恋,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三是协调行动。

(3)心理保健功能

有研究指出,那些生活在缺乏融洽和谐的人际沟通气氛的宿舍里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