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706教育专业综合之心理学基础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习

【答案】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首先,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经过学习,有机体将出现某些可观察的行为变化,可以完成一些以前无法完成的事情。个体的行为变化可能是由经验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成熟、疲劳或疾病引起的。前者是学习,而后者不是学习。其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最后,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2. 思维

【答案】思维指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来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井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与感觉、知觉和记忆不同,但思维又离不开这些活动提高的信息。在记忆的作用下,才能进行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不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不的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思维一般具有几个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是对经验的重组。

3. 编码特定原则(encodingspecificityprinciple )

【答案】编码特定原则是指在学习时进行编码工作后(包括学习材料及学习时的内外在情境),如果检索时的内外在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相似,则情境可提供额外线索,记忆较容易提取,主要分两种情况:

(1)背景依赖:提取时,外在背景和编码的情境相同较易提取。

(2)状态倚赖:编码和提取时的生理或心理状态差异愈小,提取效果愈好,此时记忆将有部分依赖学习时的内在状态,称为状态依赖学习。

4. 诱因理论

【答案】诱因理论是动机理论中的一种。由于驱力理论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人们针对这种缺陷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指能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诱因具有唤醒有机体并指导行为朝向的作用。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的,只有当它变成

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二、简答题

5. 成就动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准? 成就动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在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答案】(1)代表人物:成就动机的概念是在默瑞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40.50年代,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接受默瑞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成就动机理论。

(2)主要观点:

①默瑞认为,人格的中心由一系列需要构成,其中之一即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

②麦克兰德等人于1953年合著了《成就动机》一书,介绍了他们20世纪40年代末用主题统觉测验来测量成就动机,并对默瑞提出的“成就需要”进行了实验研究。麦克兰德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 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

③阿特金森于1963年将麦克兰德的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型。他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其关系可用下述公式表示:

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a. 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 诱因成功时得到的满足感。

b. 在此基础上,阿特金森又进一步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 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兔失败者。在力求成功者的动机成分中力求成功的成分多于避免失败的成分; 在避免失败者的动机成分中避免失败的成分多于力求成功的成分。

(3)应用: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就应当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 而对于力求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竞争少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如果小有成功便立刻给予奖励或强化,评定分数也要适当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指责其错误。力求成功的动机比避免失败的动机具有较大的主动性。

6. 有关语言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论。

【答案】关于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代表性理论假说主要有四种,这些理论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于:语言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创造的、以及认知(尤其是思维)与言语发展的关系等。

(1)强化说

巴甫洛夫(Pavlov )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还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在婴儿言语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即言语活动出现后马上给以强化。“强化说”可以解释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

(2)转换生成说

这是乔姆斯基(Chomsky )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这种理论认为:①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②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 )”实现的; ③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了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音),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3)模仿说

这是由阿尔波特(Allport )率先提出的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婴儿的言语能力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而获得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怀特赫斯特对传统的模仿学说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创造和选择的。

(4)认知说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在这种交互作用过程中,由于动作的发展和协调才产生了逻辑,由此才导致了语言的产生。

7. 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与斯金纳的强化概念有何不同?

【答案】(1)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是班杜拉提出的概念。

①替代强化:即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强化。

②自我强化:当一个人模仿他人(榜样)的行为时,就会依据榜样的行为从而对自己的行为确定一个标准,并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评价自己,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一标准,他就会感到满足,这种满足就是对相应行为的强化,班杜拉称这种强化为自我强化。

(2)斯金纳的强化: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条件。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①正强化: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如踩机关→食物;

②负强化: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消失或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某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如踩机关→撤销电击,如被关在笼子里的老鼠如果遭到电击而它又偶然踩到了电源机关从而使电击得以撤销,以后在同样条件下它踩机关的概率就增加。所以,负强化也是一种奖励,对囚犯的减刑就是负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