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706教育专业综合之心理学基础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答案】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婴儿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习惯化是指由于刺激的重复的出现,儿童有机体就逐渐减少对它的反应强度,也就是不再引起它的注意。这表现在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和吸吮奶嘴的频率的变化等。去习惯化是与习惯化相反的过程,是指习惯化发生后,一种新的刺激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的现象。
2. 心理发展
【答案】心理发展是个体或种系的心理从发生、发展到死亡的持续的规律性变化过程,指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在心理科学中,心理发展一般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两个方面认识的。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也就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3. 突触
【答案】突触指在神经元结构中,一个神经元和另外一个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突触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神经递质在中间释放和传递。这种结构保证了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兀传递到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突触分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前者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 后者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抑制的神经递质。
4. 诱因理论
【答案】诱因理论是动机理论中的一种。由于驱力理论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人们针对这种缺陷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指能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诱因具有唤醒有机体并指导行为朝向的作用。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的,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二、简答题
5. 按照拉文格(Loevinger )的观点,成年期自我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
【答案】按照拉文格的观点,自我发展既不单纯是序列的,也不单纯是类型的,而是二者的综合,即发展类型说:自我的发展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他把成年期自我发展主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1)遵奉者水平
只有少数成年人处于这个水平。遵奉就是按规则行事。在这一水平,个体的行为完全服从于社会规则,如果违反了社会规则,就会产生内疚感。
个体之所以绝对遵奉社会规则,是因为这些规则是群体(团体)采纳的规则。因此处于这一水平的个体还表现出强烈的归属需要。遵奉者的思维方式也是比较简单的,对人、事、物的评价标准是具体可见的,他们常根据是否违反了行为规则而作出“对”或“错”的判断。
(2)公正水平
亦称作良心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个体,他们遵守(或服从)规则,并不是为了逃避惩罚,也不是因为群体支持和采纳这些规则,而是真正为了他自己才选择、评价规则的。也就是说,社会的、外在的规则已经内化为个体自己的规则,个体有了自己确立的理想和自己设立的口标,形成了自我评价标准,因此,自我反省思维也发展起来。
尽管这一水平自我变得比较复杂了,开始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但他们的思想认识仍具有两极性,倾向于把非常复杂的东西区分为对立的两极,如独立性与依赖性,内心生活与外表等。
(3)自主水平
自我评价标准与社会规则,个人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双方并不总是一致的、和谐的,有时也是矛盾的、有冲突的。在上一水平,个体不能容忍这些矛盾与冲突的存在,通过两极化的思想方法来排除矛盾。而这一水平的突出特点就是能承认、接受这些矛盾与冲突,对这些矛盾与冲突表现出高度的容忍性。
在人际关系方面,不但充分尊重个人的独立性,同时也能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因此,对于异己之见不再感到不安,而是能欣然接受,能认识到其他人自我完善的需要。在思想方法方面,不再用两极化或二元论的观点看待世界,而是能把现实视为复杂的、多侧面的,认为可以从多种方式、多种角度看问题。
(4)整合水平
这是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这一水平。在这一阶段,个体不仅能正视内部矛盾与冲突,而且还会积极去调和、解决这些冲突,他们还会放弃那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有人认为,整合概念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概念的内容是一致的。
6. 试述概念形成过程的特点,并描述自己掌握概念的过程。
【答案】(1)概念形成过程的特点有:
①概念的形成过程表现出全或无的学习方式
根据心理学家鲍沃等人分析实验结果看出,这说明被试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来掌握概念的。
②概念形成过程的无记忆现象
在逆向学习曲线的研究中发现,实验中的不适宜的反馈不影响被试形成概念,当被试做出错误的反应而需要形成或采用新的假设时,他们并不应用对以前的实例的记忆,他们可能继续采用己经被否定的假设,好像未曾被使用过一样,也即表现出对过去的事件没有记忆。
(2)自己在掌握概念主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①抽象化
首先要了解客观事物的属性或特征,个体就要对具休事物各种特征和属性进行抽象。如果个体缺乏这种抽象能力,概念便无法脱离具体事物本身,也不能去概括其他同类具体事物。
②类化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及其特征进行归类。概念的形成,除了要从具体事物中抽取共同属性或特征以外,还需将类似的属性或特征加以归类。在进行类化时,必须归类客观事物某些属性或特征的相似性或共同性,而忽略事物之间非本质特征或属性的差异性。
③辨别
对客观事物进行分辨是概念形成的重要一步。辨别渗透在概念形成全过程中,从发觉客观事物的属性或特征(抽象化),到对这些属性或特征的认同(类化),然后过渡到对客观事物属性或特征之间差异的认识(辨别)。
7. 有关语言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论。
【答案】关于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代表性理论假说主要有四种,这些理论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于:语言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创造的、以及认知(尤其是思维)与言语发展的关系等。
(1)强化说
巴甫洛夫(Pavlov )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还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在婴儿言语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即言语活动出现后马上给以强化。“强化说”可以解释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
(2)转换生成说
这是乔姆斯基(Chomsky )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这种理论认为:①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②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 )”实现的; ③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了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音),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3)模仿说
这是由阿尔波特(Allport )率先提出的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婴儿的言语能力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而获得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