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财政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不同政策组合。

【答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也就是膨胀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政策的不同组合。从松紧搭配出发来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效应。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所谓“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 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货币供给规模。显然,“双松”政策的结果,必然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但却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所谓“双紧”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 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货币供给量。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遏制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的后果。

(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通货膨胀; 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抑制通货膨胀。

(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 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巨额的财政赤字。

从以上几种政策组合可以看出,所谓松与紧,实际上是财政与信贷在资金供应上的松与紧,也就是银根的松与紧。至于到底采取哪一种松紧搭配政策,则取决于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其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总供给,就应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的总需求; 而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总供给,就应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2. 简述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最适课税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J.S. 穆勒提出的“牺牲”理论,此后,庇古等人用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对其做了进一步解释。

最适课税理论是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征集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该理论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结构进行分析,即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对应税行为和结果进行合理的征税。

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在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搭配理论、最适商品课税理论和最适所得课税理论三个方面。

3. 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

【答案】经济基础设施是指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基本设施,包括交通、通信、水、电、气、废物处理和其他类似的设施。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具有下列一些明显的特点:

(1)基础设施的规模一般很大,设备笨重,配送网络庞大,因此,资本成本要比维护成本和经营成本大得多;

(2)在总成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成本必须在项目开始运营之前就己发生,或者说,基础设施投资中的沉没成本很高;

(3)基于上述两种情况,基础设施行业的进入和退出成本很大,从而降低了基础设施服务的可竞争性;

(4)基础设施的高资本成本和沉没成本、建设周期和回收周期长,再加上不规则的收入流量,导致比较长的债务偿还期和较高的平均债务一权益比率。

4. 简述税收的效率类原则。

【答案】税收原则是政府在设计税制、实施税法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它决定政府对什么征税、征收多少、怎样征收等税制的基本要素。

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这里的效率包括两层意义:一是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 二是指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

税收的效率类原则包括:

(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

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又称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原则,要求税收政策应趋利避害。

(2)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是税制本身的问题,所以又称税收的制度原则。

①税收费用最小化,是指在征税既定税收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征纳双方的征纳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②确实简化原则其中的“确实”是指税制对纳税人、课征对象、税目、税率以及征管方式和纳税手续等税制要素,都要在税法和征管法上作出明确而清晰的规定。

5. 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答案】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为公共财政的存在提供了必要和合理的依据。市场失灵

指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有时也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即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

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的条件下,信息构成商品生产、消费和营销的最敏感的神经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 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是“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竟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求大于供,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 供大于求,压缩生产,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公共财政这只“看得见的手”互为补充,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收入分配公平、经济稳定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经济稳定增长,即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来讲,市场和政府公共财政,二者缺一不可。

6. 试分析我国当前财政赤字的状况。

【答案】我国在财政工作中一直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但在不少年份也出现了赤字。按当时统计口径,1950-1978年的29年中10年有赤字,而在1979-2005年的26年中除1985年外,按现行口径计算,每年都有赤字。

我国财政赤字原因很复杂,主要来自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1)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过程中,政府陆续实施各项改革措施,对财政来说,几乎每项改革措施不是减收就是增支;

(2)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农业比重过大,总体生产率低下,国家财政首先要满足众多人口的生存、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和维系社会安定的基本需要,还要担负着繁重的科教兴国和经济建设任务,财政支出呈刚性增长、结构僵化的态势,调节的弹性很小。

在收入增长较慢而支出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出现财政赤字就是不可避免的。我国财政赤字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代价,可视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带有较强的过渡性特征。从理论上说,随着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改革和发展性质的赤字也将随之逐步缩小以至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