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433税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代扣代缴

【答案】代扣代缴是指按照税法规定, 负有代扣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在向纳税人支付款项时, 依法从支付款额中扣收纳税人应纳的税款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和缴库办法申报解缴的一种方式。

2. 税收政策

【答案】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确定的税收工作的指导方针及相应的税收措施。税收政策的实施过程是税收能动地作用于经济的一个过程, 是由政策目标、政策手段、政策主体、政策环境等内容组成的完整的调控体系。

3. 税收预测

【答案】税收预测, 又称税收收入预测, 是指在一定经济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经济和税收收入历年统计资料,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定量的方法, 对未来税收收入总量和结构等发展趋势所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推测。税收预测研究的是税收发展前景在数量方面规律性的体现。要进行税收预测, 就要充分掌握影响税收收入变动的因素和历史资料, 运用统计方法、数学方法, 经过推理和计算, 对未来税收收入的前景做出比较肯定的判断。

4. 税收

【答案】税收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产品需要, 而凭借政治权力(或称“公共权力)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者货币, 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到了现代社会, 税收已成为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收在本质上是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 由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公共权力)进行分配而体现的特殊分配关系。

5. 对劳动所得征税的替代效应

【答案】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改变了一种经济行为相对于另一种经济行为的机会成本, 从而对纳税人产生的影响。从替代效应看, 政府对个人的征税不仅使劳动者劳动收入减少, 而且提高了劳动相对于“闲暇”的“价格”, 或者说, 个人将以更高的代价才能获得与未征税时相同的劳动收入。

6. 纳税担保

【答案】纳税担保是指经税务机关同意或确认, 纳税人或其他自然人、法人、经济组织以保证、

抵押、质押的方式, 为纳税人应当缴纳的税款及滞纳金提供担保的行为。纳税担保有利于保障国家税收收入, 保护纳税人和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纳税担保人包括以保证方式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的纳税保证人和其他以未设置或者未全部设置担保物权的财产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的第三人。

二、论述题

7. 请就如何完善我国地方税制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994年我国实行了分税制, 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划分了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 2004年开始的新一轮税制改革, 又使我国的税制进一步得到完善。但是我国现行地方税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地方税主体税种缺失;二是税权划分制度的保障缺失;三是国、地税的机构分设导致征收效率不高。以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地方税制的二点看法:

(1)尽快制定“税收基本法”和“地方税通则”, 用法律形式规范中央与地方在地方税上的管理权限, 对地方税收的立法权、税种的开征权、税率的调控范围、征管制度等重大问题作出规定, 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管理权限的划分提供制度约束和规范。

(2)加快地方税制的改革, 构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

①统一内外有别的地方税制。将所有的地方税种均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征收。

②改革一些过时的老税种, 尽快对其进行修订,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城市维护建设税, 改变其计税依据, 扩大征税范围。面向所有地区、企业、个人征收, 计税依据由依附三税计征改为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和其他经营收入为计税依据, 实行差别幅度税率计征, 使该税成为独立的地方税种。

③实行税费改革, 规范分配秩序。解决目前收费项目混乱、乱收费、乱摊派问题。如将教育费附加改为教育税, 将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障税, 将养路费改为燃油税, 加快燃油税的出台。确保地方税制的完整性。

(3)加强国地税的协调与合作。

①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税收征管体系, 把税收征管的全过程都纳入信息管理的范畴, 国地税联网运行, 信息共享。

②建立国地税工作联系制度, 明确相互联系的形式、环节和内容, 定期进行资料的传递和交换, 明确传递和交换的内容和形式。

③国地税办税大厅联合办公, 以降低纳税人纳税遵从成本, 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积极性。从长远来看, 可考虑国地税的合并, 当然, 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8. 试述西方税收原则理论中的主要内容, 并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谈谈我国今后应当实施怎样的税收政策。

【答案】(1)西方税收原则理论中的主要内容

①威廉•配第认为, 税收应尽量公平合理, 对纳税人要一视同仁;税收负担要相对稳定, 不能超过劳动者的承受能力;征税时间要选择适宜等, 并因此提出了赋税的“公平”、“简便”和“节省”三项

原则。

②亚当•斯密和瓦格纳提出“平等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和“最少征费原则”。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系统地阐明了限制国家职能, 政府应充当经济生活的“守夜人”, 应尽可能削减政府支出和税收收入等观点。他认为, 臣民应尽其力资助政府, 依其在国家保护下所获收入的比例做出分担, 所纳税额必须确定, 不得任意改变;赋税完纳的日期和方法等要给予纳税人最大的便利;所征赋税尽量归入国库。

(2)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 为我国税收政策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又为其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

①构建科学、完备的税法体系。科学、完备税法体系的价值取向在形式上应建立形式多样、配套齐全的税法

体系, 在内容上应建立在税收基本法统率下, 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并行的税法体系。

②按照分税制的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税收立法权和管理权。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立法权限, 立法征收尚未在全国开征的税种, 为全国性税收立法积累经验。中央税的管理权限集中在中央, 地方税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

③协调国家权力机关立法与委任最高行政机关立法的关系。重要的基本的税法或立法条件已成熟的税法, 应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 不能一概委任立法, 以提高税法的效力, 维护税法的严肃性。

④严肃税收执法。在执法过程中既要保障税法功能的充分实现, 又不能侵犯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9. 分析我国近几年税收收入增长持续高于GDP 增长的原因。

【答案】税收本质上是以国家(政府)公共权力为一方、以各类财产所有者为另一方分割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形成的经济关。1994年以来, 中国税收收入实现了持续高速増长, 税收收入增幅持续高于GDP 增幅。通过分析认为, 我国近几年税收收入增长持续高于GDP 增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价格因素和统计口径差异的影响。

税收是按现价计算征收的, 税收增长率也按现价计算, 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 增长率是按照不变价核算的。价格因素和统计口径的差异必然造成税收增长率高于GDP 増长率。如果GDP 增长率也按现价核算, 与税收增幅的差距将缩小3~5个百分点。

(2)税收结构与GDP 结构的差异。

全国税收收入由十几个税种组成, 不同税种有不同税源。第一产业提供的税收很少, 税收主要来源于工商业增加值、第三产业的营业收入、进出口及企业利润, 而这些指标的增长都大大高于总的GDP 増幅, 由此带动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关税种收入增长也高于GDP 增长。除增值税外, 由于大部分税收的计税依据是销售收入或销售数量而不是增加值, 将全部税收与GDP 直接对比, 不具有可比性。

(3)外贸进出口对GDP 増长与税收增长的作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