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888西方哲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笛卡尔
【答案】笛卡尔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他曾参加过日耳曼三十年战争,1629年定居荷兰,1649年应瑞典王后邀请赴瑞典讲学,次年卒于此。笛卡尔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是二元论的代表,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笛卡尔是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2. 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
【答案】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要素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于其中的自然条件; 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是指一定数量、质量、密度的人口,此二者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3. 经验主义
【答案】经验主义是指一种对知识和实在的哲学研究方式。经验主义者认为知识的来源只能是经验。其核心观点是:一切知识或一切有关世界的有意义的论述,都最终与感觉经验相关,而且可能的知识的范围不得超出可能的感觉经验的范围。经验主义的主要关注点在感性知觉的范围之内,所以它详尽地考察知识问题、知识和对象的关系问题、外部世界问题、科学的结果和方法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它主张,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实在性的最佳知识,是最值得信赖的知识。它怀疑抽象和普遍化,拒绝一切非理性的、迷信的主张。但是经验主义对于普遍概念以及数学和逻辑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
4. 莱布尼茨的单子
【答案】莱布尼茨的单子是指实在的终极要素,它是简单的,不可分割且互不影响的,也是自足的,是自然界的真正原子,没有部分、广延或形状。莱布尼茨将单子等同于知觉和欲望,根据单子的知觉内容将单子分为三个等级:①只有知觉和欲望的基本性质,没有自我意识; ②动物的灵魂,它具有比较明晰的知觉,并有记忆相伴随; ③完全有自我意识的精神或“理性的心灵”。在
任何单子的知觉状态内,都表现该单子与其他单子的关系。虽然它们的每一个都是自身封闭的,它们之间却有上帝预先确定的完全和谐的关系。
二、简答题
5. 评析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观点。
【答案】“人为自然立法”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根本精神。
(1)含义
“自然”是指现象界,“法”是指人类理性利用范畴加之于现象界之上的规则。康德认为纯粹数学、纯粹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主体具有先天的认识形式。当对象刺激人的感官时,人的感性直观能力开始活动,形成对外物的表象,并以先天的纯直观的形式对这些表象进行整理,形成感性经验。然后,知性能力进一步把感性经验进行综合统一,把自身先天具有的范畴与感性经验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知识。人的先天认识形式是普遍必然的,保证着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2)评价
康德的这一思想被称为“哥白尼式革命”,其意义在于使“客体”服从于“主体”,规定人在自然界的中心地位,提升人的地位和价值。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反复的矛盾运动。
6. 如何理解巴门尼德的存在与思想是同一的思想。
【答案】“存在与思想是同一的”是巴门尼德的重要论题。
(1)“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
巴门尼德区分了两条道路,肯定了真理道路的正确性。
①“真理之路”: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
②“意见之路”: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这条则根本不可能,因为“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
(2)存在与思想的同一性
①存在的内涵
巴门尼德的“存在”来源于希腊语中的“是”(be ),既可用作系动词,起表述作用,又可以单独使用,表示事物的存在。他说“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是指非“是”者是不能被表述和思想的。
②存在与思想
当巴门尼德在自然中寻求不变的本原时,发现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真正不变的是“存在”,他集中讨论了存在与思想的关系,认为存在是思想的对象。
a. 思想的对象只能是存在,不能是非存在;
b. 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靠感觉是无能为力的。
由此,巴门尼德提出了著名的哲学命题:“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即在感性认识中小可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这个命题是对概念性认识的
本质的第一次规定,后被简化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3)评述
巴门尼德混淆了“是”的两种功能,作为思想对象的“是”者之“是”和表达思想内容的“是”,把它们等同起来。但巴门尼德哲学是希腊哲学的转折点,对西方哲学具有深远意义。他关于两条道路的划分,确定了后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基本方向; 他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的命题确定了理论思维或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
7. 什么是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答案】“先天综合判断”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的重要命题。
(1)判断的分类
①先天分析判断
这种判断的谓词已经包含在主词中,具有必然性,但它却不能扩展我们的知识。
②后天综合判断
这种判断的谓词并不包含在主词中,是在判断中被加到主词上去的。虽然能扩展我们的知识,但不能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③先天综合判断谓词并没有包含在主词中,但这一判断却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先天的必然性。既能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才是最终使我们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可靠的科学知识的根据。数学和自然科学以这种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基础。
(2)先天综合判断的具体分析
康德认为科学知识分为质料与形式两种形式。质料是通过后天的经验所获得的知识内容,使这些经验质料构成知识是主体认识能力的工作,因而主体的认识能力就构成知识的形式。如果科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那其来源就是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专注于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研究,并形成“先验哲学”。先验哲学的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它具体分为“纯粹数等知识是如何可能的”、“纯粹自然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和“一般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三个问题。
(3)意义
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是对休谟“归纳问题”的尝试性解答。休谟的“归纳问题”严重威胁到自然科学的哲学根基,整个科学体系受到怀疑。先天综合判断的提出既扩展知识的内容,又使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保证科学知识的可靠性。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康德哲学重要的理论根基。
8. 简述康德的感性直观。
【答案】(1)定义
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即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即直观能力),这是我们最起码的认识能力。感性不是完全消极的能力,感性产生表象有两个条件:
①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
②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