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888西方哲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共相
【答案】共相是指普遍的、共同的特征。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共相,是指具有这样性质的东西,即它可以述说于许多主体; 所谓殊相,是指不能这样述说的东西。”哲学家们针对共相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理论,著名的有实在论、唯名论和概念论。实在论认为共相是客观实在,唯名论认为共相是普遍名词,概念论则认为共相是由心灵产生的概念。
2.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
【答案】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是其政治哲学的重要概念。市民社会是独立的个人的联合,是一种相对的全体。市民社会包括需要的体系,是指在能满足各种需求的经济活动、公共权威、司法和公司的管理中的组织和实践活动。市民社会分为廿个等级:①实体性等级,是指农民阶级,它依赖于自然界:②反思等级,是指产业等级,它倾向于自由的经济活动; ③普遍等级,是指公职官员,它以公众利益为职业。黑格尔认为,在市民社会中,人们成为有产阶级,具有平等的公民权利,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并存在确定的法律制度来保证个人自由,协调个人的需要和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
3. 洛克的观念
【答案】洛克的观念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感知事物时、或者在反省中以内省方式意识到我们自己的感觉和思想时,直接意识到的东西,一也就是说观念是理智中的感觉事项或内省事项的摹本。在洛克看来,观念是思想或感觉经验的内容,是我们所具有的关十某个对象的思想。也可以说,观念是记忆和想象的对象。洛克将观念分为两种:①简单观念,它是不能进一步分解为组成部分的观念,包括我们关于红色、痛苦和点的观念; ②复杂观念,它是由简单观念组合而成的观念,包括抽象的观念、普遍的观念、共相和某些反省观念。
4. 拉丁阿维洛伊主义
【答案】拉丁阿维洛伊主义是指13世纪在巴黎大学艺学院流行的一种思潮。其特点是主张像阿维洛伊一样忠实于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原意,反对当时依照柏拉图主义的精神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尤其反对为了维护神学教义而割裂和改造亚里十多德的思想。拉丁阿维洛伊主义者提出双重真理论的主张,即通过理性和宗教都能达到真理他们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正统的神学,对经院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简答题
5. 简述柏拉图的洞喻思想。
【答案】柏拉图在《国家篇》对人类的知识状况作出了一个基本构想。
(1)内容
①设想在一个洞穴中有一群世代居住在这里,并被锁链锁着的囚徒,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力一有一堆火,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当外面的人们举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时,火光就会把这些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他们自然地认为影像是唯一真实的事物;
②如果囚徒碰巧获释,第一次看到火光与物体,他就会明白原物比影子比更真实。如果他走出洞穴,第一次看到阳光下的事物,他会先见到阴影,在看到水中的倒影,然后看到阳光中的事物,最后见到太阳自身,并明白太阳是万物的主宰;
③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但他会与他的囚徒同伴们争论幻觉与真理、偶像和原型的不同,并激起众怒,甚至被处死,因此,他的努力最终失败了。
(2)具体分析
①柏拉图认为洞穴中的世界是可感世界,而洞穴外的世界是理智世界。他认为人们与囚徒相像,囚徒代表着人类的状态,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是人类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程:
②柏拉图借解放囚徒失败的故事,阐发了他关于哲学家的使命的观点。虽然哲学家的兴趣是追求善,但为了整个城邦的利益,哲学家必须放弃个人兴趣和思辨的幸福去启蒙和教育人们,因此,他提出了哲学王的主张。
6. 柏拉图的两个世界
【答案】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这是其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1)从本体论来的角度看: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现象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即理念世界。
(2)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意见的对象和知识的对象是不同的。柏拉图通过日喻、线喻和洞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目的是要人们去关注事物之外的那个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
7. 简述斯多亚派的世界公民的思想。
【答案】芝诺根据理性统一性的宇宙图景,提出有理性的人类应当居住在统一的国家之中。由此,他提出了“世界城邦”的理念。“世界城邦”是完善的国家,它的法律是由自然颁布的“正当律”或“公共法”,而不是人为约定的、在各城邦实施的法律。
(1)自然律
在芝诺看来,自然律是宇宙理性或“逻各斯”的无声命令,应该无条件地被人类理性所接受。
芝诺以自然律的名义,主张摒除希腊城邦不合理的法律和习俗。
①平等
他认为,世界城邦没有阶级、种族和任何等级差别,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公民,是互爱互助的兄弟。男女也是平等的,他们能够以自由结合方式组成家庭。世界城邦里没有殿堂、庙宇和法庭辩论,没有剧场和体育场,也没有货币。总之,凡是无助于德性的设施一律废止,让理性以自然方式起作用。
②责任
自然律的第一条命令是履行责任。芝诺把它定义为“与自然相一致的行为”。他说,由驱动力产生的行为,有些被赋予责任,有些没有责任,有些无所谓责任和非责任。“可以合理地加以辩护的行为”是区别有责任行为的标准。不仅人类负有责任,动物也有责任。简而言之,动物对一切有待实现的自然本性都负有责任,其责任包括自我保存、避害趋利、婚配繁殖。人还有组成社会的自然本性,因此,人对他人和国家负有责任。
(2)责任和德性的区别
责任和德性都是以自然律为根源的,但两者存在显著的不同:
①德性是终极目标,而责任是朝向德性的从属目标;
②德性适用于神和人,而责任适用于人和动物;
③德行的要求只有极少数有智慧的人才能达到,而一切人都能履行责任。
④德性所依据的自然律很难解释,但责任所依据的自然律却很容易解释,并用日常生活准则概括责任。履行责任是获得德性的必要条件。
8. 请简要叙述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
【答案】阿那克萨戈拉第一次把看不见的物质元素“种子”作为本原,使自然哲学对事物内部结构的探讨更加深入,“种子”理论是原子论哲学的直接先驱。
(1)性质
“种子”作为本原具有以下主要性质:
①“种子”是永恒的。无中不能生有,存在不能从非存在生成,所以“种子”作为无限多样性的存在物的本原,应该是永恒的;
②“种子”是无限的。主要是指种类上的无限,数量上的无限和分割上的无限;
③“种子”是同类的。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亚里士多德后称“种子”为“同素体”;
④“种子”是混合而存在的。在他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纯粹的。事物的本性是由在它之中所包含的那个最多的成分所决定的;
⑤“种子”没有运动能力。虽然万物都是由种子结合生成,但种子自身并没有运动的能力,因而需要外部力量“理智”起作用。
(2)原因